缩略图

为成长赋能 科学应对幼小衔接

作者

古伟玲 谢玲 江丽红

广州市天河区金燕幼儿园 510000 广州市天河区瑜翠园幼儿园 510000 广州市天河区侨英幼儿园 510000

幼小衔接是从幼儿园教育迈向小学教育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幼儿面临着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社交关系等多方面的巨大变化[1]。自我管理能力作为幼儿适应新环境、顺利开启小学生活的重要素养,涵盖情绪管理、物品管理、时间管理等多个维度。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有助于幼儿在入学后快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节奏,还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做好准备。

一、以故事为引进行情绪管理,助幼儿感知情绪力量

幼儿面临环境转变易产生情绪波动,教师应将故事巧妙融入日常教学,通过生动有趣、情节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引导幼儿感知不同情绪的产生与变化,帮助他们理解各种情绪可能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从而让幼儿学会正确认识自身情绪,为有效排解不良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奠定基础。

教师可借助经典绘本故事《菲菲生气了》展开教学。故事里,菲菲和小猫玩耍被姐姐抢走,她瞬间怒火中烧,愤怒像火山一样爆发,脸涨得通红,双手握拳,还气冲冲地跑出了家门。在阅读时,教师引导幼儿留意菲菲生气时的表情、动作,感受愤怒情绪的强烈程度。接着,教师组织幼儿围绕“生气”展开讨论,提出问题:“菲菲因为什么生气呀?生气的时候她身体有什么变化?菲菲生气后做了什么?这样做有没有让心情变好呢?”引导幼儿思考生气的原因、表现及应对方式。之后,教师再给幼儿分享情绪管理主题的其他绘本,像《生气汤》。故事中,小男孩霍斯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气得想打人。妈妈邀请他一起煮生气汤,对着锅里大喊大叫、吐舌头,最后霍斯的气消了。通过这个故事,幼儿能明白可以用合理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教师还可提供《小情绪大世界》系列绘本,让幼儿了解不同情绪的产生和变化,增强情绪管理意识。

二、用分类归纳实施物品管理,强幼儿自主管理意识

大班幼儿物品管理能力关乎他们能否快速适应小学生活,鉴于大班幼儿虽有物品归属感,却存在乱放、归纳分类能力弱等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在日常教学里,通过生动讲解、趣味示范等方式,让幼儿明白分类归纳的意义,将生活与学习场景融入其中,逐步引导幼儿掌握分类归纳方法,强化其物品管理行为。

教师可借助班级的“材料收纳区”开展物品管理教育,材料收纳区里存放着美工区的彩纸、剪刀、胶棒,建构区的积木、拼图等各类材料。在区域活动开始和结束时,教师利用这两个时机实施教育。活动开始前,引导幼儿根据材料类型有序拿取,比如美工材料放一个托盘,建构材料放另一个托盘。活动结束后,指导幼儿将彩纸按颜色分类放回,剪刀、胶棒归位到固定盒子;积木按形状整理,拼图拼好后放回原盒。要求幼儿轻拿轻放,摆放整齐。教师还可以依据大班幼儿在小组活动中的情况,设计物品管理活动。例如组织小组绘画活动,每组配备一套绘画工具。安排一名幼儿当“小管家”,“小管家”要负责在活动前给组员分发画笔、颜料等;活动结束后,督促组员将画笔洗净、颜料盖好,把工具整齐放回盒子,再归还给教师。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将物品管理能力培养融入日常小组活动,强化幼儿管理行为。

三、借活动规划开展时间管理,促幼儿养成守时习性

鉴于幼儿园与小学在时间管理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培养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迫在眉睫 [2]。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自主规划学习活动,让他们依据每日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安排,合理分配时间。同时,帮助幼儿认识学习时间表,清晰每个时间段的任务,明白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从而逐步养成“守时、按时”的良好习惯。

教师可先向幼儿展示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安排表”与小学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幼儿仔细对比观察,鼓励他们找出两者异同。比如,幼儿园“区域活动安排表”会详细规划不同区域开放的时间段,像建构区上午 9 点到10 点开放,阅读区下午2 点到3 点开放;而小学“作息时间表”则以整节课和课间为单位划分时间,课间统一为 10 分钟。基于幼儿的观察结果,教师耐心讲解:“小学和幼儿园活动安排差异大,小学课间短暂,要自己安排好上厕所、准备下节课用品等事项,上课铃响就得迅速回教室坐好。”让幼儿对小学时间管理有直观认识。之后,教师开展延伸活动,设计“我的时间我做主”游戏。师幼共同商定模拟的“上课铃”“下课铃”声音。游戏中,教师按时播放铃声,幼儿依据铃声完成如整理玩具、排队喝水等活动。随着活动持续推进,幼儿逐渐养成守时习惯。

四、凭反思总结推进自我监控,教幼儿掌握自管方法

此外,教师要着重强化幼儿的自我意识,减少对幼儿思维与行为的过度干预。当幼儿完成一项活动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回顾活动全程,思考自己在活动里的言行举止、任务完成情况等,鼓励幼儿深度反思、全面总结,客观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步养成自我反省与客观评价的习惯,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在大班幼儿的“自我监控”培养里,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作用,借助引导性问题助力幼儿反思学习与生活行为。比如,在一次集体绘画活动结束后,教师开启交流:“在刚刚的绘画里,大家有没有全身心投入呀?有没有按照之前计划的步骤去画呢?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最后是怎么解决的?”这些引导性话题能促使幼儿回想绘画过程,自由分享体验。有的幼儿可能会说,自己一开始没想好画什么,后来看到旁边小朋友画了花朵,受到启发才确定主题;有的幼儿会反思自己涂色不够均匀,因为画的时候太着急了。接着,教师鼓励幼儿说出改进办法,像下次先认真构思再动笔、涂色时放慢速度等。通过这样的反思、总结,幼儿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实现了对自身行为的审视与调整,学会自我管理,幼小衔接中的自我监控教育目标也得以有效落实。

在幼小衔接背景下,教师通过以故事为引、借活动规划、用分类归纳、凭反思总结等多种策略,从情绪、时间、物品以及自我监控等多个维度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 王小波 , 曹静 . 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策略[J]. 幼儿 100( 教师版 ),2024,(09):19-22.

[2] 吴娟 . 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J]. 家教世界 ,2024,(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