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感官教学法在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陈碧花

福建省龙岩市特殊教育学校 (邮编:361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小学语文又是特殊教育学校重点学科。特别对于特教学校聋生而言,语文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更能够丰富其情感,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进而满足特聋生成长、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师要结合特教学校聋生实际情况,强化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教学法的应用,以此来弥补聋生听觉上的缺失,帮助聋生个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关键词:多感官教学法;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课堂应用

聋生是特殊教学学校重要学生群体,由于听觉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导致其在语言交流、信息接受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面临着诸多难点和诸多挑战。教师需要采取直接且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满足聋生学习需求。多感官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聋生的视觉、嗅觉、触觉、感觉、动作等多种感官,跨越听力缺失带来的学习障碍,激发聋生学习热情,进而加深聋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聋生语文学习效果和语文综合素养。

一、多感官教学法在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具体要求

1.以学生为主体

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多感官教学,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调动多种感官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1]。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组织和引导,帮助学生打开各个感官,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在认知、感受和实践中获得学习乐趣,理解语文知识。

2.要具有启发性

在多感官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聋生的真实感官体验,不以固定化、模式化的方式干预学生体验,要以启发为主,结合学生学习特点,组织多感官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发展。

3.要具有直观性

多感官教学法是要唤起、调动学生的感官作用,而不是灌输或讲授感官经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聋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以简单、直观、生动、实用的客观事物、环境、语言、活动等实施教学,增强聋生的感知力和思考力,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4.要具有联动性

多感官教学要注重多个感官的联动、协同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元化教学活动,引导聋生把视觉、触觉、嗅觉、动作等结合起来,促进多个感官的融通和联动,让聋生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从多个感官通道获取有效信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感官教学法在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视觉为主,深化学生理解力

对于特教学校聋生来讲,听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视觉功能相对凸显出来,这也是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渠道[2]。因此,教师语文教学中应用多感官教学法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作用,通过图片、视频、客观物体、直观教具等多样化视觉素材,融合触觉、动觉等其他感官作用,把抽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直观的信息,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聋生的体验感,帮助聋生更直观、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文学习内容。

例如,在《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教学中,作者描绘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美丽景象,从天空一片浅蓝到太阳的小半边脸露出,颜色深红但没有亮光,再到太阳冲破云霞,完全跳出海面,红得可爱。最后到太阳透出重围,云染成紫色或红色,一切变得光亮,海上日出的壮丽与神奇画面跃然纸上,让聋生结合自身感受更好地欣赏海上日出美景,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海上日出每一个阶段的图片、视频,与课文描写相对应,要突出每个场景中太阳光线和云层的色彩的变化,冲击聋生的视觉感受,让聋生置身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在静态的文字中感受动态的画面,帮助聋生形成对日出过程的直观印象,从而加深聋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强化嗅觉感触,提高学生感知力

聋生虽然听力缺失,但嗅觉相对敏感,这也是聋生感受外界刺激,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聋生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性实施嗅觉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直观嗅觉刺激,增强对语文学习的感知力。

例如,在《花钟》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相关图片,配文介绍每种花开放时间以对温度、湿度、光照的具体要求。接着在课堂上展示花朵实物,如牵牛花、蔷薇花、万寿菊、夜来香等,让学生闻一闻,通过嗅觉感受不同花的气味,让聋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加深对花朵的感知,从而扩展思维和想象,联想到自己见过的多类型、多种类花朵,从而加深学生对花朵的审美感受。接着教师再准备相应的花朵标本,让聋生通过嗅觉对比,辨别不同的花。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闻过的花香,对课文中花朵进行描述,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

3.唤起味觉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味觉对于聋生来讲,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世界,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3]。教师可以让聋生通过味觉上的直接感受,更深层次地理解语文知识,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端午粽》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不同味道、不同种类的粽子实物,让学生闻粽子的气味,品尝粽子的味道,触摸粽子的形态,以味觉为主,多感官融通,聋生能够直观感受到课文中描述的“一股清香”、“又黏又甜”。接着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不同粽子的味道和口感,进一步强化聋生的味觉感知力和语言表达力。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加上深刻的味觉体验,学生对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4.注重触觉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触觉是聋生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通过触觉刺激,聋生能够直接、具体地体验事物,理解语文知识,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感受,从而获得感官体验,增强学习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真实物体或者真实场景,强化学生的触觉和感知力。

例如,在《我的植物朋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聋生触摸桃花的叶片、花瓣、杆径,感受它们温度、形象、质地上的不同,并且能够简单描述出自己的直观体验和感触。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其他植物,如杏花、玫瑰花等,让聋生通过触摸,与桃花的感触形成对比,加深聋生对课文中描述的桃花的感知和体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此外,结合课文内容,教师还可以指导聋生动手采摘桃花花瓣,制作桃花茶饮,闻桃花茶香、品桃花茶味,触觉、嗅觉、味觉融为一体,既能够深刻感受植物,提高聋生对植物重要性的认识,又能够激发出聋生对植物、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多感官教学法在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教育价值。通过发挥聋生多感官作用,引导其积极参与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提高聋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强化聋生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深度理解和熟练掌握,同时也能够培养聋生语言沟通、交流、表达能力,提升聋生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促进聋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特教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段任琴.听障儿童教育中的多感官教学策略[C]//第二届教育创新发展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5:1-5.

[2]邓赟.多感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22.

[3]丁金雪.让聋生在多感官参与中体悟场景描写之美——以《海滨小城》为例[J]. 教师,2022(17):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