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

张黎 万一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长沙师范学院;长沙师范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课程思政是国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所提倡的一种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所体现的是两性之间的关系,是国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性别观所进行的教育。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思政更加具有融合性和适应性。本文将会聚焦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创新建设,探讨课程思政与性别教育融合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性别教育;性别平等

1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融入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作为贯彻立德树人教育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备受关注。高校教学模式大多是结合时政内容进行教学,教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课程思政”在现代教育中属于一种教育方式,是用来夯实学生正确思政观和加强思政教育的重点工程之一。

性别平等理念是性别平等教育的灵魂,性别平等教育实践是性别平等教育的结果。性别平等教育以性别课堂为载体,通过师生间的性别平等概念传授来实现性别平等教育,这也是让性别平等理念实践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首次规定“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以及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1],这是性别平等教育第一次在教育领域的突破。

近年来,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教育与其他的教育学科进行了交叉融合,产生了许多新型的教育;既创新了教学方式吸引了许多学生的课堂兴趣,又将课程思政教育带入了大众的视野拓宽了它的发展方向。至于性别平等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是国家一直强调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是国家正确引领青少年奋勇前行的重要教育工程;其中的男女平等作为性别平等的重要发展形态,为了强调两性之间的平等,更是被写进了基本国策。性别平等所包含的基本权利、自由平等和教育平等等概念,都是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思想中分离出来的,属于课程思政教育的分支。从国家政策的层面上来说,课程思政教育与性别平等教育都属于国家重点关注的育人教育,都是从宏观上培养人才的方法;从教育建设的层面上讲,课程思政教育重点在于德育建设,两个都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最直接工具;从教育目的的层面上讲,两者都是通过改变学生的思想来进行观念的改造,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改变。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性别平等教育中,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新,属于“强强联合”;在性别平等教育的课堂上利用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传递两性之间的平等,既符合现有国家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建设,又能够最大化性别教育的合理性。

2 应用型本科院校性别平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2.1 性别平等理念缺乏具体化

现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性别平等教育中,性别教育课堂所包含的内容大多只是停留在男女两性之间的基本概念上,并没有进一步深化其内涵。也就是说现在大学的性别平等课堂所教授的内容并没有与真正的“性别平等”相挂钩,相当一部分只是在简单地宣传性别平等这一个概念化的内容,很少让学生从真实的案例中去感受性别平等[2]。即使学生在拥有性别平等的概念和模仿正确的性别平等模板之后,也只能说明他们完成了性别平等概念化的转移,完成了具体化的最基础的任务。真正的具体化在于学生能够在现实中将两性关系进行逻辑化的关系建立,即让自己内心所形成的性别平等的框架在现实中得到体现。例如:在学校性别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区分不同职业的男女占比情况,然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现状,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行改变已有的对于性别与职业的认知,深化已有的性别平等观,达到具体化的效果。具体化的过程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能够自主构建的一个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过程都将导致性别平等具体化失败,这也是现有性别平等课堂需要关注的。

2.2 性别平等教育课堂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

普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性别平等课堂大多以性教育为主载体,教师通过播放视频短片的方式进行;这一做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也不能得到学生关于这堂课的反馈,这也是导致性别教育在学生群体中流行度偏低的原因之一。部分大学的性别平等教育课堂大多是学校的领导们进行讲授,并没有招聘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授课,这会使学生的兴趣度下降;其次,学生在大学里对性别的体验较少,基本上都是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单独隔绝出来的很少,这也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课堂上的沟通问题是阻碍教师传授性别平等教育的最大阻碍,教师无法将自己的性别平等观念传达给学生,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学习去明白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这也是国家大力倡导思政课走进性别平等教育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的性别平等课堂是让学生们明白性别平等的最好途径,师生在课堂的有效沟通是关键,学校对于该课程的重视也是改变现有课堂沟通无效问题的重要途径。只有解决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问题,才能让性别平等观念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群体中。

2.3 性别平等教育缺乏社会的实践检验

这里所说的“实践检验”并不是指大学生要从事师范教育去宣传自己所学的性别平等教育,而是大学生需要内化性别平等概念,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性别平等观,这也是性别平等教育所倡导的最终目的。大学生能否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正确的性别平等观是决定性别平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性别平等实践检验主要是指学校在学期末所对性别平等教育这门课的考核方式。大多数学校采用线上考试或者卷面考核的方式,少部分学校会让学生组建课题小组去社会探索,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首先,线上考试或卷面考核的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所学知识的流失与无效性,这会让学生对性别平等这个概念固化或者产生错误的理解:认为自己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就能够掌握性别平等;而卷面的分数会让学生自以为懂得性别平等,但其实大多数学生只是懂得基本意义上男女平等,真正的性别平等在男女平等之上;其次,学生组成课题小组自行去探索的方式能够实现课程思政中“实践育人”的要求,也能够让学生们明白真正的性别平等绝不只是书本上和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的性别平等存在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实践检验的方式不同,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会有所不同,学生所产生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教师所得到的反馈也就会有所不同。走好性别平等教育最重要的一步:实践检验,这是真正能够促进性别平等教育进化的关键。

3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与性别平等教育融合的路径

3.1 夯实两性平等基础

学校作为性别平等教育的第一承接者,是影响教师教学设计与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因素。学校通过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所安排的教学任务,是从整体上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总体安排,可以说学校是实现性别平等的关键。

从课程安排的角度来看,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增加对性别平等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先从课程的时间入手增加学生对性别平等教育课堂的关注度,再通过安排教学任务让教师自主安排增加学生的兴趣度;将与性别平等的相关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性质,将该课程自动地添加到学生的学期课程中,并通过期末实践考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成果,这样的教学安排是能够较好地实现课程思政与性别平等教育的融合。再从师资力量的角度来看,学校的人事处在招聘教师时可以加入教师性别平等观念的考察,根据择优录取的原则专门为性别平等这一门课程选择专业的教师;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大学教育的中心工作还是在育人这一块,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配备的师资,这些都是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所进行,而育人的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自我教育;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性别平等这一观念,学校应鼓励学生群体成立互助社、心理咨询社等自助性的学生社团,让学生们自主交流,通过学校男女两性之间的不断沟通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对性别平等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让真正的男女平等走进学校。

3.2 凝聚课程思政力量,优化性别平等教学设计

教师是性别平等教学的核心,教师既需要完成学校所安排的教学任务,又需要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观念。在课程思政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利用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来完成对性别平等教育的教学设计,通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来提升学生对性别平等这一话题的关注。

在引入课程思政之后,教师的中心点既可以是“什么是性别平等”,又可以是“怎么做到性别平等”,这就给予了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让他们的课程设计更有趣。课程思政加入后,课堂内容的讲述是学生们形成自我性别意识认同和异性平等的基础,教师在进行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述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来进行提问,这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参与的主动性也会有所提升;同时,这一点要求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师生交流,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点所在,根据学生兴趣点所触发的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关于教师对于性别平等的教学设计,我所认为课程思政的力量重点体现在“怎么做到性别平等”这个问题上。众所周知,课程思政自身所具有的哲学性带给性别平等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纠正学生们不正当的价值观,为他们做出正确的性别平等实践进行正确的引导。性别平等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说是男女个人权利在社会地位上的的平等,而不是单指两性之间社会认同的平等[3]。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重点关注学生能否做出正确的实践选择。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堂的理论学习是为实践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关注学生做出的选择来帮助学生做到性别平等,这一做法的表现之一就是启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突破性别限制的人或事,让学生们内化性别平等概念,从角色多样化的角度去理解性别平等。

3.3 重构两性平等观念,建设互补性的两性和谐

学生是性别平等教育的受众群体,学生在接受性别平等教育后所形成的性别平等观念与所进行的性别平等实践是检验学校与教师性别平等教育成果的直接途径,学生所需要实现的性别平等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性别和谐。

大学的性别平等教育使得现有的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性别理解和性别敏感,他们能够比较清晰地判断什么是性别平等以及如何做到性别平等,但大多都局限于普通的男女平等上,并没有进行本质的理解。对于大学生来说,国家所倡导的性别平等从更高的层次上说是一种“性别和谐”,即学生要明白男女两性是在互补的前提下实现男女两性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真正的平等,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是对男女平等做出的更高层次的总结;它包含了性别尊重、性别友爱、性别平等与性别均衡,其中的性别平等是实现性别和谐的基础。从学生的层面来说,性别和谐需要学生运用课程思政中的哲学观来为自己搭建出一个属于性别和谐的大框架,将已掌握的性别平等知识融入到这个框架中,懂得与异性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构建“性别和谐”。

实现性别和谐,是对实现性别平等的高层次的要求。首先,学生需要重新构建已有的两性平等观念,将互补性的两性关系融入的性别平等中。这一步是培养性别和谐的第一步,学生要将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想象成一个整体,即男女两性之间的角色并无不同。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学生可以从历史发展和职业市场入手,利用总体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不同时代的男女平等,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以往的男女平等大多是男主外、女主内,而现在的平等则是男女自由发展,男女没有主内外之分,实现了互补式的发展。其次,学生需要跳出自我性别的束缚、学会与异性之间合作。这要求学生学会性别激励与优势互补,即了解异性与自身的优势所在,通过对优劣的分析做到通力合作。在实现性别和谐的过程中,学会与异性合作是实现性别和谐的关键,两性之间的合作是社会性的合作,是能够在社会环境中实现性别和谐。最后,学生需要从男女平等的层面去认识性别和谐。这里的男女平等是指国家政策上的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性别平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需要牢牢把握课程思政中“立德树人”的思想,运用德育的思路去内化男女平等这一观念,实现课程思政与性别平等教育的最终融合。

参考文献:

[1] 曲书苇.浅析中国性别平等教育政策[J].大学,2022(05):25-28.

[2] 鲁琳.论当代大学生的性别平等教育的基本内容[J].中国性科学,2018,27(09):125-127.

[3] 张溢.性别刻板印象与教育研究的热点、演进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J].品位·经典,2022(15):51-53.

基金项目: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225886)

作者简介:张黎(1985-),男,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万一(2003-),男,湖南常德人,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