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表达
矫若彤 张贵音
云南财经大学安宁校区 昆明 650300
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是设计领域的重要命题。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元素丰富独特,却在当代产品设计中面临“符号堆砌”或“语义断层”问题。鉴于此,本研究聚焦云南典型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元素融入设计转译概念,构建“元素提取 - 造型语义解构 - 立体化设计”框架,将民族形象元素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旨在探索民族文化元素在实用产品中深度转化的有效路径,为民族文化活态传承与设计创新提供参考。
1 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元素概述
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元素是以“人”为载体,各民族人物在身份表达、生产生活、文化传承中所形成的视觉符号体系,蕴含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与审美情趣,彰显着人与民族文化共生。
从分类来看,可按人的文化实践场景划分为三大类:一是人物服饰相关元素,如苗族银饰的图腾纹样、哈尼族的靛蓝染衣裙,每一处纹样、色彩都是人物身份与民族历史的标识;二是人物行为相关元素,包括景颇族目瑙纵歌的集体舞蹈造型、彝族火把节的欢腾人物剪影,定格了民族文化中人的动态记忆;三是人物象征相关元素,如彝族毕摩服饰上代表神权的符号,承载着民族对人与自然、神灵关系的认知。
其价值与意义始终围绕人展开,文化传承上,这些元素通过人的穿戴、演绎代代相传,是民族身份认同的活载体,在参与中感知文化根脉;艺术表达上,人的姿态与服饰细节为设计提供鲜活灵感,如人物裙摆的垂坠感、银饰的摇曳态,能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立体造型语言;社会价值上,以“人”为载体的元素传递着民族的生活哲学与情感温度,让设计不仅是文化元素的移植,更是文化体验的还原,帮助使用者理解元素背后民族人物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实现文化的共情式传播。
2 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元素设计应用的现状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元素的传承之路,虽有微光闪烁,却也深陷多重弊端的泥沼,每念及此,都让人感到沉重与焦灼。
2.1 文化内涵的浅层化开发
当前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应用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突出问题。在旅游文创产品中,大量纪念品仅停留在图案的简单复制层面。如扎染本应是白族阿妈指尖流淌的艺术,如今普遍采用机械化生产,失去了手工染制的独特肌理,变成了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商品;售卖的东巴文 T 恤将具有特定含义的文字简化为装饰图案,这种应用方式使深厚的民族文化沦为肤浅的装饰元素。在空间环境设计方面,许多云南特色酒店生硬照搬傣族竹楼外形,却忽视其干栏结构适应湿热气候的实用智慧。同时在短视频平台上常见不同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被随意混搭,存在严重的元素拼贴现象,造成文化认知的混乱。
2.2 文化元素的异化危机
当文化元素与其深层内涵的割裂,我们正在失去理解它们的能力。在服饰设计领域,存在明显的元素解构失当现象。以哈尼族梯田纹样为例,记录着这个山地民族与自然对话的智慧,如今却在商业化运用过程中被随意拉伸变形,不仅改变了其原有的比例关系,更将蕴含农耕智慧的文化符号降格为单纯的装饰线条。建筑装饰领域的应用更是存在显著的语境错位问题。一方面,佤族祭祀仪式中具有神圣属性的木鼓被改造为商业空间的装饰灯具;另一方面,各类标榜 " 民族特色 " 的酒店随意堆砌民族建筑元素产品,完全背离了这些元素原本适应地域环境的实用功能本质。
这种对文化的粗暴解构,正在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当文化脱离了意义,当商业凌驾于文化之上,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独特的设计语言,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
3 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元素的设计转译
云南少数民族的形象元素是镌刻着千年生活智慧与文化信仰的活态遗产。当这些元素走出深山、踏进现代设计领域时,其转译的不再是简单的符号搬运,而是带着对民族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让传统在当代生活中重新呼吸。
3.1 元素提炼与情感传递的视觉衔接
云南少数民族的物质形态,是民族生活与文化的具象载体,从傣族的竹编器皿到白族的扎染布艺,每一件器物都凝结着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意趣。在设计元素转译中,并非直接复刻器物外观,而是深入挖掘其材质肌理与造型逻辑,将竹编的交错纹理提炼为包装设计的镂空线条,让消费者触摸时能感知傣家竹楼的自然气息;把白族扎染的冰裂纹理转化为品牌LOGO 的渐变笔触,在现代视觉中留存布艺的温润质感。这种衔接是带着对少数民族匠人精神的珍视,以更轻盈、更贴近当代生活的设计语言“活”起来,既延续了物质形态中的文化基因。
3.2 交互方式与用户体验的设计转化
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元素在交互方式的转译,核心在于让静态文化元素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动态交互载体,以情感共鸣深化用户体验。例如,将彝族大三弦的节奏韵律融入互动游戏设计,用户点击屏幕的节奏不同,会触发彝族舞蹈动画的不同姿态。这种转化并非技术的生硬堆砌,而是带着对少数民族文化“可触摸”的期待,通过指尖的互动,真切感受大三弦的热烈。当用户因自己的操作解锁一段少数民族舞蹈动画时,不仅获得了游戏化的体验快感,更是在无形中与少数民族文化建立了情感羁绊。
3.3 空间叙事与民族记忆的场景转化
以场景构建唤醒用户的文化感知与情感共鸣,是让民族记忆在空间中“呼吸”的过程。在社区广场设计里,提取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的舞蹈阵型,转化为地面铺装的几何图案,居民散步时仿佛踩着节日舞步;把傣族竹楼的檐角曲线,化作公园廊架的造型语言,阳光透过竹编纹理的廊顶,在地面投下傣家小院的光影。这种转译满含对民族生活的珍视,不是生硬复刻,而是让环境承载民族温度。当老人在广场上循着图案回忆民俗,孩子在廊架下追逐傣家光影,民族文化便在日常场景中鲜活起来,让人与民族记忆产生温柔的情感羁绊。
4 伞语者系列雨伞产品设计实践
此前我们围绕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元素,探讨了其在不同领域的转译逻辑,核心是让民族文化从抽象元素走向可感知的场景。而将其落地到雨伞产品设计上,是希望将这份文化共鸣融入日常——雨伞是每个人日常高频使用的物件,既能遮风挡雨,又像移动的“文化画布”,让用户在通勤、漫步等场景中,随时与少数民族文化产生温柔联结,这份“随身携带的民族
温度”,正是选择雨伞作为载体的初心。
设计初期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为核心,通过学术数据库、图书馆系统查阅关于少数民族纹样保护、非遗活态传承等案例报告及相关政策文件。构建理论框架后前往云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区区域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当地民族纹样的实际材料。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最具辨识度的视觉符号,将人物形象简化为“头身比例协调、服饰特征鲜明”的基础轮廓,为立体造型奠定文化根基。
进入设计阶段后,将提炼的元素与雨伞结构结合,探索“立体造型”的呈现方式。结合现代审美,伞面部分采用分层印刷与局部立体压纹工艺,将民族服饰图案转化为重复纹样,伞面闭合时便呈现似立体裙摆,既保留传统韵律又增强现代感;伞头融入人物造型细节,例如景颇族特色头饰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同时,通过 3D 建模测试立体结构的可行性,调整人物造型——如缩小头饰比例以避免影响雨伞开合功能,最终形成“伞面为衣、伞骨为姿”的融合方案。
在制作环节,针对立体造型的工艺难点进行技术突破:伞面立体纹样采用环保胶浆印花叠加植绒工艺,实现触感与视觉的双重层次;伞顶人物头像部分采用轻量化树脂材料注塑成型,通过磨砂处理还原民族头饰的质感。样品完成后,结合用户测试反馈调整细节。最终呈现的系列雨伞既保留了少数民族人物的灵动神态,又通过立体结构让文化元素从平面装饰升级为可感知的艺术形态,实现了民族文化与实用产品的有机融合。
5 结语
以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元素为核心的民族人物立体造型系列雨伞设计,通过对各民族独特的服饰特征、图腾符号与精神风貌的提炼与立体转化,不仅实现了民族文化在现代生活用品中的创新性传承,更在功能载体与艺术表达的融合中,构建起传统与当代对话的新桥梁。这一设计实践既为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播提供了富有感染力的新路径,也以其独特的视觉叙事与情感联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彰显了少数民族文化在当代设计语境下的深厚底蕴与无限活力。
参考文献
[1] 徐鹏 , 刘朝晖 . 重现非遗的“文象与文脉”:基于运河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文化转译研究 [J/OL]. 中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9
[2] 李永斌 , 周扬 , 韩卫国 . 符号学视角下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J]. 中国包装 ,2024,44(07):86-90.
[3] 李肖璇 , 杨勇 . 符号学视域下黎锦文化创意产品创新设计转译 [J]. 工业设计 ,2024,(04):130-133.
[4] 董杰 , 张佳晋 , 陈虹轩 , 等 . 基于红岩文化的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J]. 天工 ,2024,(27):36-38.
[5] 殷会利.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形中审美意象的延续与变迁[D]. 中央民族大学,2005.
[6] 林文轩 . 云南本土与地域艺术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服饰 [J]. 新美域 ,2023,(02):77-79
作者一姓名:矫若彤;性别:女;出生年月:2005 年2 月17 日;籍贯:汉族;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无;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2作姓名:张贵音;性别:女;出生年月:2004年11月14日;籍贯:彝族;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无;研究方向: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