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对米勒《拾穗者》的画面分析

作者

郜虹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西安市,710065

摘要:本文以让·弗朗索瓦·米勒的现实主义绘画经典作品《拾穗者》为研究对象,从构图、色彩、光线、力、人物造型等方面展开画面分析,研究画面构思经营的精巧之处,及画面宁静永恒的平衡的氛围感营造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为日后绘画创作总结宝贵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米勒;拾穗者;画面分析;

《拾穗者》作为一幅非常经典的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是让·弗朗索瓦·米勒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技法的最完美之结合,它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营造出底层民众朴素劳动的动人美感。画家塑造了三位如雕塑般厚重坚实而又单纯简练的丰碑式艺术人物形象,保罗·德·圣-维克将这三位拾穗者形容为“贫苦大众的命运三女神“,“收割”与“拾穗”明确来自于《圣经》“路得和波阿斯”,而画面又平静温润地娓娓道来下层劳动者平常的、苦难的生活,和谐温润地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是能代表现实主义伟大的一幅杰作。

1、对《拾穗者》的构图分析

《拾穗者》选择少数量的三个人物形象作为表达主体,少而不单,复而不杂,在画面上支撑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式的聚集性构图。在画面布局上以黄金比例进行分割:地平线在画面横向上部的偏三分之一处,天空占比少,反之以大面积透视暗示出茫茫土地,将观者视角思绪拉至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具备现实主义的氛围渲染;人物的重心落脚线在画面横向下部的偏三分之一处,拉近与观者的距离,使画面的视觉重心也落在偏下部的位置,带来一种亲近的压迫感,有利于主题的情感表达和画面整体的稳定。

画面人物位置的安排,也遵循了黄金分割点的安插方式:戴红头巾的农妇是整张画面从左至右的黄金分割点;画面右边黄头巾的农妇是以红头巾农妇为左端到整张画面最右端的黄金分割点;画面左边戴蓝头巾的农妇是以红头巾的农妇为右端至整张画面最左边的黄金分割点;他们各自位置分布十分考究,巧妙经营,达到和谐。人物同时采取二比一的疏密聚散分组,两个聚合人物采取同样的俯身拾穗动态,一个单散人物采取半佝偻站立的姿态,使画面多出一层变化。虽在聚散数量上,二大于一,但在人物动作上,站立动态的画面占比及视觉张力要大于弯腰动态的画面占比及视觉张力,作者灵巧地在这众多互相作用的活泼变化中寻找到了最稳定的平衡。

2、对《拾穗者》的色彩与光线分析

在色彩上,米勒以现实生活中黄昏时分的浓郁温暖的自然天光为基础,形成画面中丰富细腻的暖调子,烘托出画面静谧又丝丝沉重的永恒的氛围感:黄色的麦田,黄绿色的树,黄紫色的天空·····以黄色为主导色,刻画的自然环境亲切真实又达到主观色调上的和谐统一。三个人物的色彩明度低,饱和度高,相比周围轻亮的景色显得十分鲜艳,突出其作为画面主体的地位。米勒利用色彩影响人类视觉认知的原理,进一步划分出这三个人物的主次:以中心红头巾妇女衣着色彩明度、亮度最高,最显眼,居于主位;画面左边蓝头巾妇女衣着的色彩对比度较高,再次之;画面右边黄头巾妇女衣着色彩统一,变化少且亮度低,居于第三位。这样一层色彩排序,带来了画面的多一种分析解法,充满趣味性。人物的皮肤暗黄黝黑,符合饱经沧桑、艰苦劳作的朴素的下层劳动人民形象特点。

在光线上,这幅画以动态光源为主。以人物影子朝向画面右上角来说,在画面描绘的客观场景中,自然光线是由画面左下角射入的,人物是向光拾穗。但从画面的主观明暗处理上来看,暗沉的阴翳却集中在画面下方,光亮的亮色集中在画面上方的中远景部分,且左上角天空的色彩比右上角天空的色彩更淡雅明亮,又给观者造成一种光线是由画面左上角打入的错觉。米勒将向光处的人物放置在浓重阴影中,不仅是为了加深明度对比凸显人物的中心地位,其中更是暗喻他们所代表的底层劳动者们被无情压迫的悲惨困苦的生活及灰暗艰辛的处境,突显他们形象上的尘仆褴褛,给我们渲染浓浓的压抑之感,引人共情。

3、对《拾穗者》的力与人物造型分析

画面中充满力与力之间的互相作用:戴红色头巾的妇女虽向前倾身,但弯腰程度深,捡拾脚边麦穗,手接触到地面形成浓重阴影,重力垂直落于右脚,使其作为中心人物的力凝聚成一点,钉于画面中心偏下的位置,让画面结构安定稳重,带动整体形成向下的深沉之感。戴蓝色头巾的妇女,弯腰倾身向前,捡拾离身体较远的麦穗,手还未接触地面,没有在土地上形成浓重阴影,所以手的暗部成为手周围环境中明度最低的地方,成为这一小环境里的视觉焦点,造成一个向画面左下部的牵引力,整个动势也形成一股把画面向左侧牵拉的力,打破画面的左侧边框的阻拦,营造左侧有更广阔土地,拾穗“路漫漫”的想象空间。戴黄色头巾的妇女的半站姿,是在“俯身拾穗”的人物预设下,似乎想要喘气歇息般将身子向上抬起而产生,这个潜在动作带来一个向画面右侧、右上角的牵引拉力,与左侧人物向画面左侧、左下角的牵引力形成对抗。画面中的三股主体人物的力互相作用,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从而达到画面中力的平衡。据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著《艺术与视知觉》中阐释:“画面左半部的主观的中心能承担更大的重力,当人物处于左半部时,他就有了重要性和中心性。” 米勒将主体红色头巾人物放在画面中心对称轴偏左侧,突出其作为主体人物的重要性及中心性;将戴红、蓝头巾的两个妇女的俯身牵引的更重的力放置在画面左侧,考量了画面整体的承重范围,达到了人体视知觉习惯上的更合理的平衡。

结语:

附录是米勒关于“拾穗者”这一主题的研究草图及相关创作,由此可见他创作《拾穗者》前后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与考量,花费了相当多的心血,反复斟酌,从而形成我们现在所见的,空间深远、人物厚实、各处相呼应的巧妙平衡的经典作品,是米勒艺术经验的结晶,其中具有的宝贵的绘画价值,值得我们后世孜孜揣摩。正如罗曼·罗兰所述:“近代艺术上有两个英雄,一个是音乐上的贝多芬,一个是绘画上的米勒”。

参考文献:

[1]王玉芳:《感受真诚 关注现实——分析〈拾穗者〉的艺术特点》[J],《美术》2003年12期

[2]张建林:《解读〈拾穗者〉中体现的现实之美》[J]《芒种》2014年21期

[3]巨晓峰:《真实之境——由〈拾穗者〉分析米勒绘画的意蕴表达》[J],《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