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纽曼系统模式在1 例脑梗死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陈丹丹 欧阳姿姿

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 414500

前言:脑梗死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和肥胖。这些因素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脑梗死患者常因肢体瘫痪导致长期卧床,血流缓慢,从而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1-2]。此外,脑梗死急性期使用脱水药物可能导致血容量不足,进一步增加血液高凝状态。通过综合的护理和医疗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既往护理实践中,仅被动执行医嘱,并未针对患者需要采取个性化护理措施,致使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效果受到影响 [3]。因此,仍需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本研究选取 1 例脑梗死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探析应用纽曼系统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效果,现进行以下报道:

一、所有材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1 例我科2025 年3 月17 日收治的脑梗死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女性,年龄87 岁。

(二)病史摘要

患者徐 X 英,3 月 17 日因左侧肢体偏瘫、无法言语 50 分钟送至我院急诊科就诊。通过绿色通道完善颅脑 + 肺部CT,排除相关禁忌症,TNK 静脉溶栓治疗。

既往史:2024 年 10 月 21 日在我院呼吸内科,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加重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3 级,陈旧性脑梗死等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个人史:否认“糖尿病史” ,无“肝炎、结核、伤寒”等慢性传染病史及接触史,无外伤输血史、药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 :T 36.8℃、P 120 次 / 分、R 16 次 / 分、 BP156/80mmHg 。发育良好,营养中等,神志清醒,大便正常,小便失禁(急诊留置导尿),食欲一般,进食欠配合,平车推入病房。

专科检查:NIHSS 评分:12 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灵敏,直径约2.5mm 。肢体肌力评估:右侧肢体肌力 5 级,左侧肢体肌力 1 级,肌张力正常,无肌肉萎缩。Hoffnann 征 (-), 左侧巴彬斯基征 (+) ),脑膜刺激征阴性。

辅助检查:全程C- 反应蛋白 7.42mg/L ↑,葡萄糖 7.91mmol/L ↑,中性粒细胞数目 3.36×109/L ↑,白细胞数目 10.24×109/L ↑。CT 检查:急诊头颅 + 胸部:脑萎缩,脑白质疏松合并脑内多发腔梗灶可能,支气管炎,主动脉、冠状动脉钙化。彩超检查:心脏彩超:左室壁稍厚,主动脉瓣钙化并轻度返流,二尖瓣后瓣钙化并轻度反流,三尖瓣轻度返流,心律偶见不齐。双下肢彩超:左侧小腿部分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并不完全栓塞。双侧颈动脉:双侧颈动脉内中膜不均匀增厚并多发斑块形成。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窦性心律不齐,考虑频发方型早搏,ST-T 改变。

入院诊断:1、脑梗死;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快速型房颤;3、高血压病 3 级 (极高危);4、胆囊结石伴胆囊炎;5、轻度贫血;6、双侧颈动脉内中膜不均匀增厚并右侧多发斑块形成;7、左侧小腿部分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并不完全栓塞;8、双侧颞下颌关节脱位。

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并采取治疗措施。TNK-- 静脉溶栓丁苯酞、依达拉奉-- 改善脑循环、护脑;甘露醇、甘油果糖-- 脱水降颅压,泮托拉唑--护胃,哌拉西林 -- 抗感染,间苯三酚 -- 解痉止痛;阿司匹林 +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抗聚,阿托伐他汀-- 调脂、稳定斑块,美托洛尔缓释片、地高辛片--控制血压稳定心率。

住院期间,关注患者病情的好转情况展,全面评估患者资料,筛查护理问题,作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目标,实施护理项目,并评价实施效果。

二、护理评估

(一)主观资料:“左侧肢体偏瘫无法言语 50 分钟”于2025 年3 月17 日入院治疗。2024 年10 月21 日在我院呼吸内科,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加重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 3 级,陈旧性脑梗死等。诊断 :1、脑梗死;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快速型房颤;3、高血压病 3 级 (极高危);4、胆囊结石伴胆囊炎;5、轻度贫血;6、双侧颈动脉内中膜不均匀增厚并右侧多发斑块形成;7、左侧小腿部分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并不完全栓塞;8、双侧颞下颌关节脱位。

(二)客观资料:全程C- 反应蛋白 7.42mg/L ↑,葡萄糖 7.91mmol/ L ↑,中性粒细胞数目 3.36×109/L ↑,白细胞数目 10.24×109/L ↑。CT 检查:急诊头颅 + 胸部:脑萎缩,脑白质疏松合并脑内多发腔梗灶可能,支气管炎,主动脉、冠状动脉钙化。彩超检查:心脏彩超:左室壁稍厚,主动脉瓣钙化并轻度返流,二尖瓣后瓣钙化并轻度反流,三尖瓣轻度返流,心律偶见不齐。双下肢彩超:左侧小腿部分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并不完全栓塞。双侧颈动脉:双侧颈动脉内中膜不均匀增厚并多发斑块形成。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窦性心律不齐,考虑频发方型早搏,ST-T 改变。

1. 生理评估:肢体活动障碍;食欲一般,进食欠配合。

2. 心理评估:缺乏健康知识。

3. 安全评估:无药物过敏史。

4. 自我护理:自我护理能力差。

三、主要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一)肢体活动障碍:与脑梗死致神经功能受损有关

1. 护理目标:住院期间肢体活动能力逐渐改善,能完成部分或全部自理活动。

2. 护理措施:

体位摆放:保持患肢功能位,避免关节挛缩。定时翻身(每 2 小时一次),预防压疮。

被动关节活动:每日进行2~3 次患肢被动运动(如屈伸、旋转),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主动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床上坐起、翻身、肢体抬举等主动活动。逐步过渡到床边坐立、站立、行走训练(需辅助器具或专人保护)。

预防并发症:按摩肢体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压疮。指导患者用健侧带动患侧完成穿衣、进食、洗漱等日常活动。

心理支持:耐心沟通,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避免焦虑或抑郁。

安全防护:床边加护栏,地面防滑,防止跌倒。避免患肢接触过热/过冷物品,防止感觉障碍导致烫伤或冻伤

3. 效果评价: 患者住院期间能在床上进行肢体主动运

(二)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长期卧床休息有关。

1. 护理目标:受压部位皮肤无发红、破损等异常,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2. 护理措施:

早期干预压疮:出现 Ⅰ期压疮(红斑),使用透明敷料 / 水胶体敷料保护。避免酒精或碘伏直接刺激破损皮肤。

翻身减压:每 2 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局部长期受压。使用翻身记录表 确保执行到位。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清洁皮肤,尤其是 骨突部位(如骶尾、足跟、肘部)。大小便后及时清理,避免 尿液 / 粪便刺激导致皮肤破损。

使用减压用具:使用气垫床、泡沫垫 或 凝胶垫 分散压力。足跟、肘部等易受压处可垫 软枕 / 减压贴。

营养支持:保证 高蛋白、高维生素 饮食(如鸡蛋、鱼肉、蔬菜),促进皮肤修复。必要时补充 维生素 C、锌 等营养素。

床单位管理:保持床单 平整、无皱褶,避免硬物(如碎屑、纽扣)刺激皮肤。

3. 效果评价 : 住院期间患者皮肤完整,未发生压力性损伤,出院时家属已掌握预防皮肤破损的相关知识。

四、分析讨论

纽曼系统模式(Neuman Systems Model)以 “整体” 为核心,强调通过 预防性干预维持患者的系统稳定。针对脑梗死后长期卧床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一级预防(减少风险)可以识别高危因素(如长期卧床、静脉曲张、血液高凝状态)[4]。指导踝泵运动、气压治疗、早期活动以促进静脉回流。二级预防(早期干预)可以监测下肢肿胀、皮温升高、疼痛等 DVT 早期症状。及时使用 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 或弹力袜。三级预防(康复管理)对已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者,抬高患肢、避免按摩防止肺栓塞。根据患者 恢复阶段、并发症变化(如出血风险、血栓风险),可灵活调整护理重点。

五、结果

对我科既往收治的脑梗死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实施纽曼系统模式的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可及时患者护理中的潜在风险,并及时进行处理。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已出院。

综上所述 , 在脑梗死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护理中实施纽曼系统模式成效显著,有效性与安全性均可得到保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尤燕燕 . 综合护理对老年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影响和护理质量分析 [J]. 中国医药科学 ,2022,12(11):135-138.

[2] 武利凤. 预见性护理干预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吉林医学 ,2023,44(11):3227-3230.

[3] 赵维维 . 气压治疗仪联合针对性护理预防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J]. 医疗装备 ,2022,35(18):134-136.

[4] 李静 . 脑梗死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 [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5(9):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