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疆中段阿尔金锂铍萤石矿成矿背景和成矿规律研究

作者

罗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勘查管理中心、830000

引言

锂、铍、萤石在现代工业中地位关键,锂是新能源电池核心,铍用于高端领域,萤石是氟化工原料。新疆中段阿尔金地区锂铍萤石矿找矿进展显著,但地质研究程度较低,成矿背景与规律有待深入探究。全面剖析这些内容,可填补区域地质研究空白,为矿产勘查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推动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

1 成矿背景

1.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阿尔金地区处于多个大地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其构造演化极为复杂。阿尔金断裂带作为中国西部一条极具影响力的走滑断裂带,对区域地质格局起到了关键的控制作用。该断裂带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征,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多阶段的挤压、伸展与走滑运动。早期的构造运动促使地层发生强烈褶皱与变形,为后续的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奠定了基础。在板块碰撞与俯冲过程中,地壳深部物质发生强烈混合与运移,使得大量成矿物质得以活化、迁移并富集。

1.2 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

阿尔金地区岩浆活动频繁,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均有岩浆岩出露。不同时期的岩浆岩在岩石类型、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与锂铍萤石矿的成矿关系密切。早古生代时期,该区域发育大规模的中酸性侵入岩,这些岩浆岩在形成过程中,通过结晶分异作用,使得锂铍等稀有金属元素在残余岩浆中逐渐富集。当残余岩浆侵位至浅部地壳时,在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了花岗伟晶岩脉,而锂铍矿往往就赋存于这些伟晶岩脉中。例如,在吐格曼地区,早古生代的花岗岩浆演化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伟晶岩,从黑云母花岗岩到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再到锂辉石伟晶岩等,呈现出明显的分带结构,这与锂铍元素的富集过程紧密相关。

1.3 地层条件对成矿的影响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包括古元古界阿尔金岩群、中元古界英格里克构造蛇绿混杂岩等。古元古界阿尔金岩群主要由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变质火山(碎屑)岩组成,其岩石类型多样,在变质过程中,岩石中的元素发生重新分配与迁移。部分岩石中的锂铍等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为成矿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该岩群中的一些岩石,如大理岩,具有良好的化学活性,在后期热液作用过程中,容易与含矿热液发生化学反应,促进萤石矿的形成。中元古界英格里克构造蛇绿混杂岩主要由复理石岩片和碳酸盐岩岩片组成。复理石岩片中的一些矿物,如红柱石、石榴子石等,对成矿流体中的某些元素具有吸附与富集作用,间接影响了成矿过程。碳酸盐岩岩片则在特定构造与热液条件下,可作为萤石矿的容矿围岩,其岩性特征对矿体的形态、规模及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2 成矿规律

2.1 锂铍矿成矿规律

阿尔金地区的锂铍矿主要以花岗伟晶岩型为主。在空间分布上,锂铍花岗伟晶岩脉往往成群、成带出现,且与特定的花岗岩体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花岗岩体的顶部或边缘部位,伟晶岩脉发育更为密集。从矿化分带角度来看,锂铍等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呈现出复杂的分带结构。在区域尺度上,从花岗岩体中心向外,依次出现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钠长花岗岩,以及电气石伟晶岩、绿柱石伟晶岩、锂辉石伟晶岩等,锂铍元素的含量逐渐升高。在单个伟晶岩脉内部,也常发育明显的分带现象,从脉壁到脉中心,矿物组合与元素含量呈现规律性变化。例如,脉壁通常为细粒的石英、长石等矿物,向内逐渐过渡为粗粒的锂辉石、绿柱石等含锂铍矿物。这种分带结构是由于岩浆在演化与侵位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如温度、压力、流体成分等)不断变化所导致的。此外,锂铍矿的形成还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断裂构造为岩浆的上升与运移提供了通道,同时也控制了伟晶岩脉的走向与分布。

2.2 萤石矿成矿规律

阿尔金地区的萤石矿主要为岩浆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矿体明显受控于断裂构造,尤其是北东向及次级北东东、东西向断裂构造。这些断裂构造为含矿热液的运移与富集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与空间。在断裂构造的交汇部位或转折处,矿体往往更为富集,规模也相对较大。赋矿地层主要为阿尔金岩群中的斜长片麻岩和大理岩。斜长片麻岩具有一定的渗透性,有利于含矿热液的流通,而大理岩则在热液作用下,通过化学反应促进萤石的沉淀与结晶。萤石矿的矿石类型主要有块状、脉状、角砾状等。矿物组成以萤石为主,伴有方解石、少量石英及磷灰石等。早期形成的萤石多呈白色,晚期则多为紫色,这与成矿过程中热液的温度、成分等因素变化有关。此外,萤石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也存在紧密联系,特别是与高氟碱性岩浆岩关系密切。碱性岩浆岩在演化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氟等挥发分,这些挥发分与周围岩石中的钙等元素结合,在适宜的构造与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萤石矿化。

2.3 成矿时代特征

通过对阿尔金地区锂铍萤石矿的年代学研究表明,锂铍矿的主要成矿时代集中在早古生代。例如,在吐格曼地区,通过对锂铍花岗伟晶岩脉的同位素定年,确定其形成时代为中—晚奥陶世,这一时期正是阿尔金地区经历强烈构造运动与岩浆活动的时期。早古生代时期,区域内的板块碰撞与俯冲作用导致地壳深部物质发生熔融与分异,形成了富含锂铍等稀有金属元素的岩浆,随着岩浆的上升侵位与结晶分异,最终形成了锂铍矿床。而萤石矿的成矿时代相对较晚,主要集中在晚古生代。以阿尔金西段的卡尔恰尔萤石矿为例,通过对其控矿花岗岩及矿石的同位素定年,确定其成矿时代为晚奥陶世—志留纪。这一时期,区域内的构造环境逐渐由挤压转变为伸展,碱性岩浆活动频繁,岩浆中的氟等挥发分与周围岩石中的钙等元素结合,在断裂构造的控制下,形成了萤石矿化。不同矿种在不同成矿时代的形成,反映了区域地质演化过程中构造、岩浆等因素对成矿作用的阶段性控制。

3 总结

新疆中段阿尔金地区锂铍萤石矿成矿背景复杂,构造、岩浆与地层条件共同控制矿产形成分布。阿尔金断裂带活动提供动力空间,岩浆活动提供物质来源,地层发挥重要作用。成矿规律上,锂铍矿为花岗伟晶岩型,有特定分布分带规律,与早古生代岩浆相关;萤石矿为岩浆热液充填型,受控于断裂与地层,形成于晚古生代。研究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成矿机制,为矿产勘查提供指导,助力我国相关矿产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益平 , 张连昌 , 周月斌 , 等 . 阿尔金卡尔恰尔超大型萤石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形成机制探讨 [J]. 地质科学 ,2022(002):057.

[2] 吴益平 , 张连昌 , 袁波 , 等 . 新疆阿尔金地区卡尔恰尔超大型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1,43(6):16.

[3] 陈康 , 高永宝 , 刘明 , 等 . 阿尔金卡尔恰尔地区超大型萤石成矿带地质特征与流体性质 [J]. 地质论评 ,2024,000(S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