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当代价值
薛雯
济南大学 250024
科尔施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立足革命实践场域,突破形而上学局限。科尔施指出,“直到最近 , 不论是资产阶级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们 , 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的和实践的问题这一事实, 都没有较好的了解。”[1] 其理论揭示社会转型逻辑,转化为革命实践方法体系。
一、“科尔施问题”: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科尔施剖析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内在联系,指出学界存在三重误判,即忽视哲学内涵、实证化简为经济决定论、折衷嫁接康德体系。科尔施立足德国古典哲学,揭示黑格尔辩证法支撑法国大革命的逻辑关联,强调马克思主义通过唯物史观将辩证思维植入物质生产,要求理论批判与革命实践同步推进。
(一)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三种错误观点
科尔施洞察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本质关联具有双重意义,揭示学界普遍忽视该命题的深层动因:主流学术圈视其为黑格尔学派边缘产物;教条解读基于实证科学框架,将马克思主义降维为经济决定论,考茨基直言“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哲学,而是一种经验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观。”[2]补充学说试图以康德主义等完善体系,仍否定其内在哲学性。科尔施诊断这些思潮因割裂历史与逻辑整体性而存在认知缺陷。当资本主义进入新革命周期,僵化理论难以适应变革,科尔施深刻揭示“由于阶级斗争实际条件的这个变化,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了危机阶段的日益增长着的迹象。”[3] 追随者固守机械框架,丧失批判意识与回应现实能力。
(二)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废除哲学”口号的澄清
科尔施剖析马克思哲学改造时指出,学术误解源于脱离历史语境孤立解读文本。早期研究割裂青年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与后期批判立场,忽视其思想发展的辩证统一。青年马克思视哲学为无产阶级斗争武器,后期则转向改造脱离现实的抽象理论,主张通过变革物质条件实现哲学更新。第二国际理论家片面强调经济决定论,抽空辩证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僵化为机械模型。科尔施揭示“新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仅要取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而且同时要取代全部哲学”[4]。哲学改造本质是对资产阶级哲学遗产的批判性转化,需通过革命实践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动能。实践性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表现为将理论反思转化为变革现实的行动力,这正是科学社会主义超越旧哲学的关键。
(三)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向度
科尔施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演进与社会现实的辩证关联,承袭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他以黑格尔辩证法为基点,揭示哲学思维是社会变革的内在要素。黑格尔将哲学定位为“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5]但其导致认识与实践错位。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吸收辩证法的革命内核,使哲学转化为社会改造的行动纲领。科尔施批判第二国际将马克思主义矮化为实证科学,割裂理论与实践。唯物史观要求思想批判与社会变革同步,正如“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 哲学变革本质是社会经济基础转型的反映,马克思主义重塑社会变革武器,构建超越资本主义使命。
二、科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
科尔施马克思主义观以三阶段演进框架揭示理论内核的动态发展。1843—1848 年以哲学批判确立辩证思维与实践的原生统一,19 世纪中后期依托政治经济学批判实现科学化范式转型,20 世纪通过革命实践重建方法论本质。其总体性哲学观强调经济基础、法权体系与意识形态的系统关联,批判孤立要素决定论并主张多维变革策略的协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科尔施以历史辩证法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建构三阶段模型:1843-1848 年实现理论与实践原生统一;19 世纪中后期完成科学化转型;20 世纪进入理论再生期。哲学属性通过历史辩证法渗透理论底层逻辑,革命实践始终是根本动力。科尔施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必须再次成为《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所描述的东西——不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回复,而是作为一个辩证的发展:一种关于包括整个社会一切领域的社会革命的理论。”[7] 通过经济批判、意识形态解析与革命策略创新的三维互动,形成持续指导力。
(二)作为总体性的哲学观
科尔施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首先是历史的和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理论认识了社会和理论的整体,而它的实践则颠覆了这个整体。”[8]其主张以系统性思维把握社会本质,从现象解构延伸至实践转化。经济结
构、法权关系与意识形态交互作用,需整体考察多因子协同演化。社会转型需通过产权重构、权力优化与价值迭代多轨革新,瓦解资产阶级支配体系。
三、科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的时代价值
科尔施马克思主义观呈现三重创新价值:其方法论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逻辑,转化为制度创新路径,支撑中国改革;应对算法垄断等技术挑战,推动意识形态治理向智能治理转型,构建话语防御网络;跨学科整合数字化资本批判与劳动者主体性维护,构建全球化矛盾分析模型。理论根植实践导向,延续马克思哲学旨锚定社会矛盾演进,实现马克思主义内核坚守与时代回应的动态平衡。
(一)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现实转化
科尔施哲学解构的核心价值在于理论批判与实践革新的统一,通过总体性审视构建动态调适机制。其解构工作深入革命实践机理,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革命策略创新置于双向互证的历史场域。这种思维范式确证了马克思的论断: 认知活动的终极诉求在于改造现实世界的运行逻辑。
(二)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的技术赋能
科尔施重构意识形态理论为动态辩证反馈系统,揭示符号编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数字传播呈现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悖论,“信息茧房”削弱主流价值整合。面对历史虚无主义与消费主义挑战,构建“三位一体”治理:理论维度推进跨学科对话 ; 传播维度开发沉浸式叙事;实践维度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9] 通过数字编码强化、法律体系健全、智能预警构建系统治理。创新模式实现人机协同审核、Z 世代话语培育及国际传播体系升级,将领导权转化为可量化效能。
参考文献:
[1] 卡尔·科尔施 .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M]. 重庆 : 重庆出版社 , 1989 :1.
[2] 卡尔·考茨基:《一封关于马克思和马赫的信》《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51.
[3] 卡尔·科尔施 .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M]. 王南湜、荣新梅译,重庆出版社,1993 :19.
[4] 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荣新梅译,重庆出版社,1993 :17.
[5] 韩秋红 , 史巍:《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3 版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12: 16.
[7] 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荣新梅译,重庆出版社 1993 :33.
[8] 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荣新梅译,重庆出版社,1993 :38.
[9]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 人民日报 ,2017-10-28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