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唐桂明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寮塘乡中心小学 343223
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需求,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广大教师需要解决问题。基于此,从创设情境教学、优化课堂活动、构建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入手,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效路径,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实践参考。通过数学教学改革,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更能培养他们数学思维、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创设情境教学,激发数学思维
通过构建真实情境,学生能在熟悉环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知识联系形成数学直觉,此类教学方式注重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索,逐步提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情境创设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生活实际,富有趣味性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故事引入等多种手段营造情境,让枯燥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有效情境应具备问题性、探索性、开放性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其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数据分析等多种思维方式发展。情境设计还应注重层次性,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需求,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积极情感态度。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创设超市购物情境引入小数乘法概念。课堂开始时,展示超市促销海报:苹果15.8 元 / 千克,购买 2.5 千克需付多少钱?学生熟悉此类生活场景,能迅速投入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确需计算 15.8×2.5 结果。通过提问如何计算两个小数乘积,激发思考,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已有整数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可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计算: 158×25=3950 ,再根据小数点位置确定结果为39.5,即需付 39.5 元。教师还应当拓展情境:若购买 3.6 千克苹果,4.2 千克香蕉(单价 12.5 元 / 千克),共需多少钱?学生需综合运用小数加法与乘法解决复合问题。教师还应当设计超市促销环节,如满 30 元打 9 折,引入小数乘法实际应用。通过这一系列贴近生活情境,学生不仅掌握小数乘法计算方法,更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建立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优化课堂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合理设计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获得直接经验,加深对数学概念理解,有效课堂活动应突出做中学理念,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动手实践,通过具体操作构建抽象概念。活动设计需注重层次性与梯度性,从基础到提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小组合作活动能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开放性探究活动则激发创造力与批判思维。教师在活动组织中扮演引导者角色,适时提供支持与挑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活动过程中应关注每位学生参与情况,确保全员投入。活动设计还应注重趣味性与挑战性平衡,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提供适当认知冲突,促进思维跃升。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小小理财师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活动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小明有250 元压岁钱,想均匀存入储蓄罐,每天存入 0.5 元,需要多少天才能存完?这一问题转化为 250÷0.5 数学模型。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解决策略:第一阶段,学生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可尝试将除数 0.5 转化为整数,变为250÷0.5=250×2=500 (天),第二阶段,开展实物模拟活动,教师准备计数器与纸币模型,学生每按一次计数器,放入0.5 元,直观感受除法意义,第三阶段,设计生活应用环节,提供不同情境:小红有120 元,每天花1.2元,可用多少天?若每天花1.5 元呢?学生需灵活运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第四阶段,组织创造性应用活动,让学生自编生活中小数除法应用题,并交换解答,培养创造力与应用能力。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理解小数除法计算原理与应用价值,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工具,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构建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教师应突破传统纸笔测试局限,综合运用观察记录、作品分析、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法,从知识掌握、能力应用、情感态度等维度评价学生表现。如建立数学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作业、小制作、探究报告等材料,全面记录学习轨迹,这种多元评价方式能客观反映学生各方面素养发展情况。教师应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关注学生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策略与学习态度等方面变化,如设计思维导图评价表,记录学生解题思路与策略选择,分析其思维发展特点。这种聚焦过程评价方式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困难,提供针对性指导促进学习效果提升,教师应建立积极评价机制,肯定学生进步与努力,激发学习内驱力,如设立数学思维之星合作探究能力之星等奖项,鼓励学生在不同方面展现优势。这种激励性评价关注学生闪光点,帮助建立积极学习态度增强自我效能感。
教师应关注每位学生起点与进步幅度,实施个性化评价,如建立进步阶梯评价模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定阶段性目标,评价其进步程度。这种发展性评价理念摒弃一把尺子量所有人做法,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成长空间。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学会自我监控与调节,如设计学习反思日记,引导学生定期反思学习得失,分析进步与不足。这种自主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使其成为学习主人,逐步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结论:
通过创设贴近生活情境,可有效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其数学兴趣与直觉,通过优化课堂活动设计,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促进知识转化应用,通过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则能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形成积极学习态度。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培养具备数学核心素养现代人才教育目标。只有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日常教学全过程,才能让数学教育回归本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李 . 数学与应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与实践 [J].数理天地 ( 高中版 ),2025,(13):143-145.
[2] 缪玉国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J]. 启迪与智慧( 上 ),2025,(06):106-107.
[3] 黎斌 . 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J]. 课堂内外 ( 高中版 ),2025,(2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