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海拔地区桥梁混凝土结构冻融损伤机理与养护对策研究

作者

任延平

青海博道公路桥梁工程总承包有限责任公司,青海 西宁,810000

摘要:本文针对高海拔地区低温、强辐射、多冻融循环的特殊环境对桥梁混凝土结构的破坏问题,通过室内加速冻融试验和微观结构分析,系统研究了混凝土冻融损伤的演化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养护对策。研究揭示了界面过渡区劣化机制,建立了考虑孔隙溶液结冰压的损伤模型,开发了纳米改性混凝土和智能养护技术。研究成果为高海拔地区桥梁工程耐久性设计和维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高海拔桥梁;混凝土结构;冻融损伤;损伤机理;养护对策

引言

高海拔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给桥梁混凝土结构带来了严峻挑战。低温、强紫外线辐射以及频繁的冻融循环作用导致混凝土结构性能快速退化,严重影响桥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目前对高海拔环境下混凝土冻融损伤的系统研究仍显不足,特别是在损伤机理和养护技术方面亟待深入探索。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旨在揭示高海拔环境下混凝土冻融损伤的特殊规律,并提出针对性的养护对策,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一、高海拔环境特征及其对混凝土的影响

高海拔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对桥梁混凝土结构构成了严峻考验,其环境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多因素耦合作用的持续侵袭。空气与云层稀薄、 气压低、 含氧量少,使得昼夜温差剧烈波动,常年温度变化幅度远超平原地区,这种剧烈的热胀冷缩效应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周期性应力循环。在寒冷季节,混凝土孔隙中赋存的水分经历反复的冻结-融化物理相变过程,液态水结冰时产生的体积膨胀效应犹如无数微型爆破,在微观尺度上不断撕裂水泥浆体与骨料间的粘结界面。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累积,原本致密的混凝土结构逐渐发育出交织的微裂纹网络,这些隐形的损伤通道不仅削弱了材料整体性,更为外部侵蚀介质的侵入提供了便利路径。

与此同时,稀薄大气层对紫外线的过滤作用显著减弱,高强度的太阳辐射如同无形的刻刀,持续作用于混凝土表层。紫外光波的高频能量能够分解水泥水化产物中的有机组分,促使氢氧化钙等碱性物质加速析出,导致保护性水化膜逐渐瓦解。这种光化学老化过程使得混凝土表面呈现粉化、褪色等劣化征兆,材料密实度下降形成疏松多孔的退化层。更为严峻的是,紫外线引发的表层劣化与冻融破坏形成恶性循环——老化的多孔结构大幅提升了水分渗透速率,使得冻融作用的影响深度向材料内部延伸,而深层冻融损伤又进一步加剧表层的剥落进程。

频繁骤变的温度场则扮演着催化剂角色。高原地区常见的单日内数十摄氏度的温差波动,使混凝土长期处于热疲劳状态。材料各组分因热膨胀系数差异产生的内部应力难以有效释放,这种持续的热机械作用加速了微裂纹的扩展与连通。特别是在昼夜交替时段,向阳面与背阴面形成的温度梯度,导致结构内部产生复杂的非均匀应变,这种三维热应力分布往往成为宏观裂缝萌生的诱因。

二、混凝土冻融损伤的微观机理研究

冻融循环地区可造就特殊的地质条件,形成较深厚的地下深度冻土层,增加工程难度。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以清晰发现,在冻融循环的持续作用下,混凝土中最为薄弱的界面过渡区(ITZ)发生显著劣化。界面过渡区作为水泥浆体与骨料之间的过渡层,其特殊的微观结构特征使其成为冻融损伤的优先发展区域。当孔隙水在低温下冻结膨胀时,产生的结晶压力首先作用于该区域的微孔结构,导致初始微裂纹沿骨料边缘呈放射状扩展。随着冻融次数累积,原本致密的过渡层逐渐发育出交错分布的裂隙网络,水泥水化产物与骨料表面的化学键合遭到破坏,粘结强度呈现渐进式衰减。能谱分析显示,界面区域钙硅元素比值的异常波动,反映出水化产物的分解与再生平衡被打破,这种化学组成的改变进一步弱化了过渡层的结构稳定性。

孔隙系统的动态演变同样是冻融损伤的重要表征。在冻融循环的往复作用下,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经历着复杂的重构过程。初始均匀分布的微孔在冰晶生长压力的驱动下发生合并与扩展,逐渐形成贯穿性毛细孔道。尤为关键的是,冻融作用会优先扩大孔径超过临界尺寸的有害孔隙,这些孔隙不仅成为水分渗透的高速通道,更在后续冻融过程中转化为新的应力集中源。随着孔隙连通度的提升,材料整体的密实度持续下降,形成类似"蜂窝状"的退化结构。这种孔隙劣化具有自催化特性——增大的孔隙空间加速了水分的渗透与蓄积,为后续冻融循环提供了更充足的破坏能量,形成不断加剧的恶性循环。

三、冻融损伤演化模型的建立

冻融损伤演化模型的构建需要融合多物理场耦合作用的理论框架,其核心在于揭示孔隙水相变过程与材料结构劣化之间的本构关系。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模型中引入了冰晶生长过程中的熵变分析,通过计算孔隙溶液结冰时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定量表征相变过程对材料系统的能量耗散效应。在损伤力学框架下,将混凝土视为包含初始缺陷的非均质连续介质,定义损伤变量为微裂纹密度函数与孔隙连通度的耦合参数。通过建立冰压作用下的应力平衡方程,模型能够描述冻结膨胀力在孔隙网络中的传递路径及其引发的微裂纹扩展行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模型创新性地纳入了孔隙溶液浓度梯度对冰点温度的影响,使得理论预测更贴近真实环境下的冻融作用特征。

模型验证过程中,通过设计多组对照试验系统观测了不同冻融阶段混凝土的损伤发展规律。在实验室模拟高海拔环境特征时,重点复现了温度骤变速率、湿度波动范围等关键参数,确保试验条件与真实服役环境具有等效性。对比模型计算结果与试件表观损伤、超声波波速变化等指标,发现理论预测曲线与实测数据趋势高度吻合,尤其在损伤加速阶段的拐点识别方面展现出良好的灵敏度。这种对应关系证实了模型在描述冻融损伤非线性发展规律方面的可靠性,为定量评估混凝土结构剩余寿命提供了重要工具。

参数敏感性分析揭示了材料组成对抗冻性能的内在影响机制。水胶比的改变直接调控着混凝土的初始孔隙结构特征,较低水胶比形成的致密微观结构能够有效延缓冻融介质的渗透速率,但同时也可能因自收缩效应产生新的微裂纹源。含气量参数则通过引入可控的微气泡体系,在孔隙网络中构建压力释放空间,这些离散分布的球形气孔能够吸收冰晶生长产生的膨胀应力,阻断裂纹的贯通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气孔体系的空间分布均匀性与其保护效能密切相关,理想状态下应形成多尺度嵌套的孔隙结构,使不同孔径的气孔协同发挥抗冻作用。模型分析表明,优化这两个关键参数的组合关系,可在材料密实度与应力缓冲能力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四、高海拔地区桥梁混凝土养护技术研究

高海拔地区常年低温并且正负温频繁交替,混凝土容易遭受冻融破坏。纳米SiO₂改性混凝土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微观结构优化实现材料自增强。纳米颗粒凭借其超高比表面积和火山灰活性,能够有效填充水泥基体中的凝胶孔隙,在水泥水化过程中生成致密的低钙硅比水化产物。这种微观结构的致密化改造显著提升了混凝土的抗渗透性,形成抵御水分侵入的首道屏障。更为关键的是,纳米颗粒在界面过渡区的择优分布,强化了骨料与浆体间的化学键合,使得材料在冻融循环中的微裂纹萌生阈值显著提高。配合引气剂形成的多尺度孔隙体系,构建了从纳米级凝胶孔到毫米级气孔的分级缓冲网络,使冰晶膨胀压力得以在微观结构中被逐级耗散,从而实现抗冻性能的本质提升。

智能养护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物联网技术与相变材料技术有机结合,形成动态响应的防护网络。通过在混凝土内部预埋分布式光纤传感器阵列,系统能够实时捕捉结构不同深度的温度梯度、湿度分布及应变演化。当监测到临界冻融风险时,系统自动触发两种防护机制:在表层启动电热膜进行局部升温,阻止孔隙水结冰;在内部激活微胶囊相变材料,利用其固液相变过程吸收多余的热应力波动。这种"外热内调"的协同防护模式,既避免了传统整体加热带来的能耗浪费,又确保了关键部位的精准防护。系统还集成自学习算法,能够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冻融损伤发展趋势,提前制定养护策略。

技术的环境适应性还体现在其与高原生态保护的协同性。纳米改性技术减少了对传统防冻剂的依赖,降低了盐分析出对周边土壤的污染风险;智能系统的精准控温特性避免了热能过度扩散对冻土层的扰动。这种将结构防护与生态维护相统一的技术理念,标志着高海拔桥梁养护从单一工程视角向系统生态视角的重要跨越,为特殊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兼顾安全性与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

五、工程应用与效果评估

在青藏高原特大型桥梁工程的实践中,创新性养护技术的应用成效显著印证了其在高海拔极端环境下的技术优势。该桥梁横跨冻土活跃区域,面临年温差超过70℃、紫外线辐射强度达平原地区2.3倍、年冻融循环次数超百次的严苛考验。工程团队在桥墩关键部位全面应用纳米改性混凝土与智能养护系统,通过三年系统化跟踪观察,展现出突破性的防护效果。混凝土表面在经历多个冻融周期后仍保持完整致密状态,既无常见冻胀引起的表层鱼鳞状剥落,也未出现因温度应力导致的纵深裂纹,结构整体性显著优于传统工艺施工区段。

技术实施的经济性通过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得到有力佐证。尽管纳米材料添加与智能监测设备的初期投入有所增加,但综合效益在运维阶段得到充分释放。传统养护模式下的周期性表层修复、裂缝注浆等高频次维护作业大幅减少,高原特殊环境下高昂的人工巡检成本显著降低。更关键的是,结构损伤率的有效控制避免了因局部破坏引发的连锁性维修需求,使得全寿命周期内的综合维护成本呈现阶梯式下降。

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工程防护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纳米改性技术通过提升材料本质抗冻性,减少了对传统氯盐类防冻剂的依赖,有效规避了融雪剂渗透对周边冻土层的化学侵蚀风险。智能养护系统的精准控温特性,在防止混凝土冻融破坏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了热能扩散对桥基周边多年冻土的热干扰,保护了高原脆弱的生态系统。

结语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高海拔地区桥梁混凝土结构冻融损伤的机理,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有效的养护对策。研究成果为高海拔地区桥梁工程的设计和维护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多种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混凝土耐久性问题,并开发更加经济高效的养护技术。

参考文献

[] 姚可夫,田始光,漆一宁,周世华,黄耀英,苏怀智.高海拔区特征环境驱动下混凝土坝服役性能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 . 2023 ,54 (06)

[2] 李亚璠.高寒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理念与路线方案选择[J].低碳世界 . 2024 ,14 (12)

[3] 唐中波,陈冬冬,邓怡彤,丁庆军,马双平,李进辉.高海拔地区抗冻机制砂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J].混凝土 . 2023 (08)

任延平(1978.3-)男,汉,籍贯: 青海省乐都区,学历:大专,研究方向:路桥专业,职称: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