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方式调整在预防肺癌中的作用

作者

韩亚青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 050011

引言​

在我国 , 肺癌造成的死亡率已居所有恶性肿瘤之首 , 并成为我国的第四大主要死因。肺癌作为高发恶性肿瘤,其预防工作需从源头入手,生活方式调整是关键且可干预的重要环节。当前,部分人群存在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这些因素长期累积会增加肺癌发病风险,而大众对生活方式与肺癌预防的关联认知不足,主动调整意识薄弱。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亟需明确生活方式与肺癌风险的关联、调整方向及保障路径,对降低肺癌发病率、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减轻公共卫生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活方式与肺癌风险的关联分析

1.1 吸烟相关行为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

吸烟相关行为与肺癌发病风险存在直接且密切的关联,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长期刺激肺部细胞,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增加癌变概率。主动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病风险显著高于不吸烟人群,且吸烟年限越长、每日吸烟量越大,风险越高。被动吸烟同样会带来风险,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肺部也会持续受到有害物质侵害,尤其儿童、孕妇等人群,对二手烟的耐受性更低,风险更为突出。

1.2 日常饮食结构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

日常饮食结构对肺癌发病风险具有重要影响,不合理的饮食模式会增加风险,而均衡饮食则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长期摄入高油、高盐、高脂食物,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削弱机体抗氧化能力,使肺部更容易受到外界有害物质损伤,进而提升癌变风险。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的饮食,会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摄入不足,降低肺部细胞的修复能力,加剧肺部损伤。相反,适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 C、维生素 E 的食物,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帮助清除肺部有害物质,减少细胞损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肺癌发病风险。

1.3 作息规律与运动习惯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

作息规律与运动习惯通过影响机体免疫力和代谢功能,间接关联肺癌发病风险。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导致内分泌失调,降低免疫系统功能,使肺部抵抗有害物质的能力下降,难以及时清除受损细胞,增加细胞癌变的可能性。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身体代谢缓慢,脂肪堆积,不仅会加重肺部负担,还会使机体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无法有效监测和清除异常细胞。规律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肺部通气功能,提升免疫细胞活性,帮助身体排出有害物质,同时改善代谢状态,减少脂肪堆积对肺部的压迫,从而降低肺癌发病风险。

二、预防肺癌的生活方式调整核心方向

2.1 针对吸烟行为的肺癌预防干预调整

针对吸烟行为的肺癌预防干预调整,需从“戒烟”和“避烟”两方面发力。对于吸烟者,应制定科学的戒烟计划,可借助专业戒烟指导,结合行为干预,逐步减少吸烟量直至完全戒烟,避免突然戒烟导致的戒断反应,提升戒烟成功率。对于不吸烟者,需强化避烟意识,主动远离吸烟环境,在公共场合坚决拒绝二手烟暴露,同时提醒身边吸烟者遵守禁烟规定。此外,还需关注“三手烟”危害,定期清洁衣物、家具上的烟草残留物,减少长期接触带来的潜在风险,全方位切断吸烟相关的肺癌风险源。

2.2 面向肺癌预防的日常饮食结构优化调整

面向肺癌预防的日常饮食结构优化调整,核心是构建“均衡、多样、健康”的饮食模式。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尤其是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和富含维生素的水果,确保每日摄入足量的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为肺部细胞修复提供支撑。减少高油、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控制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的食用频率,避免因饮食不当加重身体代谢负担。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类、豆制品、瘦肉),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避免过量摄入红肉,减少潜在的健康风险。通过饮食结构优化,为肺部健康营造良好的体内环境。

2.3 助力肺癌预防的作息规律与运动习惯调整

助力肺癌预防的作息规律与运动习惯调整,需建立“规律作息 + 适度运动”的健康模式。制定固定的作息时间表,确保每日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让身体生物钟保持稳定,促进内分泌平衡,增强免疫系统对肺部的保护作用。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每周保持一定的运动频率和时长,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疲劳”为宜,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运动时注重呼吸调节,通过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方式,增强肺部通气功能,促进肺部有害物质排出。与此同时,可结合季节变化调整运动时间(如夏季避开高温时段),确保运动安全且有效。

三、生活方式调整在肺癌预防中效果的保障路径

3.1 肺癌预防相关生活方式的健康认知提升路径

肺癌预防相关生活方式的健康认知提升路径,需通过“多渠道、广覆盖”的宣传教育实现。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普及生活方式与肺癌预防的关联知识,纠正“肺癌不可预防”“吸烟无害”等错误认知。在社区、医院、学校等场所开展健康讲座,邀请医学专家讲解肺癌预防的生活方式调整方法,现场解答群众疑问,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可信度。

3.2 肺癌预防导向下健康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路径

肺癌预防导向下健康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路径,需依托“循序渐进、正向激励”的方式推进。引导个人制定阶段性目标,如第一阶段“每周减少 3 次吸烟”“每天增加 1 份蔬菜”,通过小目标的实现积累信心,避免因目标过大难以坚持。建立行为监督机制,可通过家庭监督、同伴监督,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强化健康习惯。设置正向激励措施,当达成阶段性目标时,给予自己适当奖励,通过积极反馈强化健康行为,让健康生活方式从“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习惯”,确保长期坚持。

3.3 支持肺癌预防生活方式调整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支持肺癌预防生活方式调整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需整合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力量。政府层面,完善禁烟政策,扩大公共场所禁烟范围,加大对烟草广告的管控力度,同时出台相关政策,降低群众调整生活方式的成本。社会层面,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开展健康促进活动,为群众提供健康生活的场景支持;医疗机构提供专业服务,为生活方式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家庭层面,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给予家人情感支持和行为鼓励,形成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家庭支撑” 的全方位社会支持体系,保障生活方式调整持续推进。

四、结论

生活方式调整在肺癌预防中发挥关键作用,需先明确吸烟、饮食、作息运动与肺癌风险的关联,再从吸烟干预、饮食优化、作息运动调整确定核心方向,最后通过健康认知提升、行为习惯养成、社会支持构建提供保障。推广该体系,能从源头降低肺癌发病风险,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减轻公共卫生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为肺癌预防工作提供可行的生活方式层面路径。

参考文献:

[1] 蒲成凤 . 肺癌高危人群预防肺癌主动行为测评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D]. 中国医科大学 ,2023.

[2] 杨洪喜 . 生活方式、遗传易感性和肺癌的关联分析与防控管理 [D].天津医科大学 ,2020.

[3] 刘韫宁 . 肺癌预防 : 健康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须双管齐下 [J]. 健康之家 ,2018,(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