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用铝合金材料加工工艺的优化路径
杨拥彬 任继飞 李党军 伊之平 王海亮
河北力尔铝业有限公司 057650
一、引言
在航空工业领域,材料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飞行器的安全性能、经济效益以及运行可靠性。具体而言,航空用铝合金的质量和性能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加工工艺的精细程度和科学性。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性能要求的持续提升,传统的加工工艺已经难以满足日益苛刻的性能标准。因此,深入研究并探索航空用铝合金加工工艺的优化路径,对于推动航空工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够提升飞行器的综合性能,还能为航空材料的创新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航空用铝合金材料加工工艺现状及问题
航空用铝合金加工工艺包括熔炼铸造、塑性加工、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目前存在一些问题。熔炼铸造易出现成分偏析、气孔等缺陷,影响材料均匀性和力学性能;塑性加工在处理复杂形状零件时易产生应力集中、精度不足问题,且效率低;热处理工艺参数控制不精准,导致材料性能不稳定;表面处理存在涂层结合力不强等缺陷,难以适应航空恶劣环境。
三、熔炼铸造工艺的优化路径
3.1 优化熔炼工艺参数
熔炼温度和时间影响熔体质量,要根据不同铝合金牌号确定最佳熔炼温度范围,如 2024 铝合金控制在 720-760∘C ,同时合理控制熔炼时间。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熔炼技术,如通入氩气,可减少氧化和吸气量,提高熔体纯净度。
3.2 改进铸造方法
传统砂型铸造易产生缺陷,可采用金属型铸造或半固态铸造等先进方法。金属型铸造冷却快、组织致密,半固态铸造能提高尺寸精度和力学性能。此外,优化铸造工艺参数,如铸造速度、冷却强度等,可改善铸件质量,如连续铸造时合理控制相关参数,可减少偏析。
四、塑性加工工艺的优化路径
4.1 采用先进的塑性加工技术
等温锻造技术是一种在恒定温度下进行的锻造工艺,适用于加工复杂形状的航空铝合金零件。该技术能使材料在锻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塑性,减少加工应力,提高零件的尺寸精度和力学性能。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可通过激光诱导的冲击波对铝合金表面进行强化处理,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和疲劳强度。将该技术应用于塑性加工后的零件,能进一步提升其力学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4.2 优化塑性加工工艺参数
对于轧制工艺,合理选择轧制温度、轧制道次和压下量至关重要。轧制温度过低会增加轧制力,导致材料开裂;温度过高则会使材料晶粒粗大。通过优化轧制温度和压下量,可使铝合金板材获得均匀的组织和性能。例如,对 7075 铝合金板材进行轧制时,将轧制温度控制在 350-450∘C ,并采用多道次小压下量的轧制方式,能提高板材的表面质量和力学性能。
挤压工艺中,挤压速度和挤压比会影响型材的质量。适当提高挤压速度可提高生产效率,但速度过快会导致材料内部产生较大的应力和温度梯度。因此,需根据型材的形状和尺寸,优化挤压速度和挤压比,以保证型材的尺寸精度和性能稳定性。
五、热处理工艺的优化路径
5.1 精准控制热处理参数
借助先进的温度控制系统和自动化设备,实现对固溶温度、时效温度等参数的精准控制。例如,采用计算机控制的箱式炉,能将温度波动控制在 ±2℃以内,确保热处理过程的稳定性。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确定不同航空用铝合金的最佳热处理工艺参数。如对于 7050 铝合金,经过大量实验得出其最佳固溶温度为 470-490qC ,保温时间为 2 - 3 小时,时效温度为 120-130∘C ,时效时间为 24 - 36 小时,在此参数下材料可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5.2 采用新型热处理工艺
双级时效处理是一种有效的新型热处理工艺,先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时效,形成大量细小的析出相核心,再在较高温度下时效,使析出相均匀长大。这种工艺能在提高铝合金强度的同时,改善其韧性。例如,对 2024铝合金采用双级时效处理(120 CΔ×2h+160%×4hΩ ),其抗拉强度可达480MPa,伸长率为 12% ,相比单级时效有明显提升。
回归再时效处理主要用于改善焊接后的航空铝合金零件性能。通过将焊接后的零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使焊缝附近过时效的析出相重新溶解,再进行时效处理,可恢复焊缝区域的强度。如 7075 铝合金焊接后,经过回归再时效处理,接头抗拉强度可从 350MPa 恢复至 500MPa 以上。
六、表面处理工艺的优化路径
6.1 改进表面涂层技术
采用等离子体喷涂技术制备陶瓷涂层,可提高铝合金表面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该技术通过等离子弧将陶瓷粉末加热至熔融状态,并高速喷射到铝合金表面形成涂层,涂层与基体结合力强,性能优异。例如,在航空发动机叶片的铝合金表面喷涂氧化铝陶瓷涂层,能显著提高其耐磨损和耐高温腐蚀性能。
阳极氧化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通过优化阳极氧化工艺参数,如电解液浓度、电流密度、氧化时间等,可提高氧化膜的厚度和致密度,增强铝合金的耐腐蚀性。例如,在硫酸电解液中,控制电流密度为 1- 2A/dm²,氧化时间为 30 - 60 分钟,可获得厚度均匀、性能良好的氧化膜。
6.2 应用新型表面处理工艺
溶胶 - 凝胶技术可在铝合金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的薄膜,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附着力。该技术将金属醇盐等前驱体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胶,然后涂覆在铝合金表面,经干燥和固化后形成凝胶膜。这种薄膜能有效阻隔腐蚀介质与铝合金基体的接触,提高材料的耐蚀性能。
离子注入技术通过将特定的离子注入到铝合金表面,改变表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从而提高其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例如,向铝合金表面注入铬离子,可形成钝化膜,显著提升其耐蚀性。
七、结论
航空用铝合金材料加工工艺的优化是提升其性能和满足航空工业需求的关键。通过对熔炼铸造、塑性加工、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工艺环节的优化,可有效解决现有工艺存在的问题,提高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在熔炼铸造工艺中,优化熔炼参数和改进铸造方法能减少缺陷,提高熔体纯净度;塑性加工工艺采用先进技术和优化参数可提高零件精度和性能;热处理工艺通过精准控制参数和采用新型工艺能增强性能稳定性;表面处理工艺改进涂层技术和应用新型工艺可提升耐蚀性和耐磨性。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还需进一步探索和研发更加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推动航空用铝合金材料加工工艺向更高精度、更高效率、更优性能的方向发展,为航空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梁永芳, 张晖. 主流航空铝合金材料的专利情报分析及热点研究[J].中国发明与专利 ,2025,22(04):39-47.
[2] 程诗敏 . 极端条件下航空铝合金材料的动态特性及耐撞性研究 [D].湘潭大学 ,2023.DOI:10.27426/d.cnki.gxtdu.2023.001277.
[3] 谭毅 . 考虑温度影响的航空铝合金材料模型参数标定与机匣包容性分析 [D]. 湖南科技大学 ,2023.DOI:10.27738/d.cnki.ghnkd.2023.00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