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生态文明素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陈巍
辽宁省凌源市光明小学 122500
引言
建设生态文明,塑造绿色发展体系,是当代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全球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关注,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并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小学阶段是价值观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但现行教育中,生态文明素养培养仍存在碎片化、形式化等问题。如何构建系统化、可操作的培养模式,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理论构建到实践路径展开探讨,旨在为小学阶段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范例。
1. 小学生态文明素养的理论基础
1.1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重要性
生态文明作为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倡导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致力于实现社会进步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这一文明形态以生态价值伦理、资源集约理念和环境担当意识为三大支柱,其本质是通过系统性变革推动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对于正处于认知形成关键期的小学生群体而言,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承担着普及基础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育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使命。在启蒙阶段开展相关教育,有助于青少年认知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萌发珍视自然资源、守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这种根植于成长初期的生态素养将为其未来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持久动力。
1.2 小学生态文明素养的阶段性特征与育人目标
小学阶段生态文明素养的形成具有生活化感知与行为导向相融合的鲜明特征。学生受认知水平限制,其生态意识多源于具象化体验,如观察自然生命、感知季节规律等具体活动,这些实践既能激发对生态环境的朴素情感,又可依托共情教育转化为守护行动。例如在校园植物观察中,学生通过记录生长周期直观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同步养成资源循环利用习惯,实现认知深化与行为养成的双向促进。基于此,生态文明教育聚焦构建“生命共同体”认知框架,引导青少年掌握环保基础原理并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同时发挥其家校社协同纽带作用——通过家庭低碳实践、社区生态行动等路径,将个体行为优化转化为全民参与的文明转型驱动力,形成从微观习惯到宏观社会影响的递进式育人格局。
2. 小学生态文明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小学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需以课程融入、实践内化与文化熏陶为支撑框架,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课程融入强调将生态理念有机嵌入学科教学框架,如在科学课程中探讨食物链运行规律时,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实案例,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生态责任;语文课堂可通过自然主题文本研读,引导学生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内涵。实践内化侧重通过具身体验促进认知转化,开发种植实践、资源分类管理、生态研学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在培育绿植、调研社区环境等过程中深化理论认知,形成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文化熏陶则依托校园空间与环境创设,打造生态主题景观、设置互动式环保宣传载体,使墙面标语、雨水花园等细节成为无声的教育资源,让绿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心灵,形成持久的环境友好型校园氛围。
2.2 小学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的原则与实践路径
小学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需紧扣生活化导向、趣味化驱动与长效化保障原则,以真实生活场景为原点设计知行合一的实践体系。通过家庭能耗调研、校园资源循环观察等生活化任务,帮助学生在日常情境中理解生态规律;借助“生态守护者成长计划”等趣味化策略,将垃圾分类、节水节能转化为可视化积分游戏,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校本课程开发层面,可依托四季时序构建螺旋式实践链:春季开展植物养护观察自然生长节律,夏季通过雨水循环装置探究资源再生原理,秋季组织废弃物再生创意展培养创新思维,冬季发起家庭低碳行动追踪能耗数据,形成“认知—实践—辐射”的进阶路径。同步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通过生态实践成长档案记录行为、家庭低碳方案延伸场景、社区绿色行动强化责任,构建突破课堂边界的教育闭环,推动生态意识深度融入生活常态。
3. 小学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的实践效果
3.1 培养模式实施的具体案例
部分学校通过构建多维立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场景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某小学推行“生态班级”动态评比机制,将日常节水节电、垃圾分类准确率、资源循环创新方案等指标纳入班级管理体系,经过半年的实践探索,校园纸张消耗量同比下降近四成,超过八成的学生不仅在校内践行环保行动,更能将绿色习惯延伸至家庭与社区,主动参与旧物置换市集、河道清洁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同步开展的“生态小剧场”情境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具象化感知生态系统脆弱性,在演绎森林滥伐后果的创编剧情后,许多孩子自发组建护绿行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绘制树木保护主题宣传海报,并走进社区向居民讲解绿植固碳原理,逐步形成“影响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区”的良性循环。
3.2 实践效果的反馈与改进
在阶段性评估中发现,约 95% 的学生对校园生态主题活动展现出浓厚兴趣,认为其兼具趣味性与启发性,但部分高年级学生反馈现有活动挑战性不足,渴望接触更具深度的科学实践项目。基于此,学校在原有体系上拓展出“校园生态监测站”跨学科探究平台,指导学生运用简易仪器检测空气质量、噪声分贝、土壤酸碱度等环境指标,同步引入数据可视化工具辅助分析,既锻炼科学思维又强化责任意识。为延伸教育链条,学校联合家庭设计“亲子环保任务单”,通过记录家庭用水用电量、制定低碳食谱等互动任务,将环保意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此外,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生态公益行动,如认领公共绿地养护、为社区公园制作生态解说牌等,进一步推动知识应用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形成“校内启智、家庭践行、社区辐射”的立体化培养路径。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验证,系统探索了小学阶段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的有效模式。基于“课程渗透—实践深化—文化浸润”三位一体的框架,将生态知识融入学科教学,创设具象化实践场景,依托家校社协同机制形成教育闭环,实现了从认知启蒙到行为养成的递进式培育。实践表明,该模式通过生活化任务设计、趣味化驱动策略及校本化课程开发,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生态责任感,并成功将个体行为优化转化为家庭参与、社区联动的社会效应。研究同时揭示,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需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例如针对高年级学生引入科学探究项目以深化实践深度。
参考文献:
[1] 石潇 , 杨春凤 , 贾伟 , 等 . 新时代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测评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4,(03):92-100.
[2] 陈新芝 , 童攀 , 毛雨 . 发挥“三全育人”协同优势,强化大中小学一体化生态文明素养培育 [J]. 学园 ,2022,15(32):4-6.
[3] 沙丹 . 浅谈小学开展海洋教育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 [J]. 考试周刊 ,2021,(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