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路径研究
张毓惠
福建省惠安荷山中学 362100
摘要:以教育为载体,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的主要要求。初中音乐教学作为“美育”落实的主要渠道,在其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够提升音乐教学成效,也能够促使学生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掌握。基于此,为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成效,本文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展开研究,以期促进教育质量与文化传承协同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音乐教学;渗透路径
前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既实现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化与掌握,也可以切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弘扬。对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师需注重挖掘音乐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有意识将传统文化渗透至课教学之中,进而提升音乐育人质量,实现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切实彰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立足于历史角度,可以发现当代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整合,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继承与弘扬的必然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前百余年的积累与沉淀,对当代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持续深远的影响,是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且珍贵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存在的核心价值理念与思想观念,如尊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与求大同等,为当今教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以及丰厚的教育资源,对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及核心素养发展等方面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1]。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种类多元,其艺术文化为当代教育美育的开展与实践提供了可靠的资源支撑,能够以“老祖宗”的审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对当前音乐、美术等艺术类教育活动开展有着重要价值。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原则
(一)趣味化原则
趣味化原则是初中音乐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原则。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需注重践行新课程改革实际要求,聚焦趣味性音乐课堂构建,坚持落实趣味化渗透原则。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优化,利用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与实践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趣味的课堂氛围中逐步掌握音乐知识,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2]。
(二)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初中音乐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基础性原则之一,在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教师需注意践行教育性原则,注重彰显音乐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增强课堂的教育性特征,聚焦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发展实际需求,针对性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能够有所收获。
(三)合理化原则
合理化原则是初中音乐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重点原则,二者融合渗透的合理性对课堂教学实际质量有着直接性影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注重践行合理化原则,积极寻找音乐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音乐课程教学之中,以为学生打造更为高质量的音乐课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基于教材内容,挖掘传统文化
教材内容课程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教师需注重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与挖掘,寻找音乐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以此为切入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以更好地助力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知识,切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例如,在学习《梅花三弄》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其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梅花三弄》是中华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在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古琴的弹奏技法与《梅花三弄》曲式结构的独特性,带领学生深化对古琴传统音乐艺术的理解与感知,促使学生在学会听辨音乐的结构的同时,能够切实体验中华传统音乐艺术文化的深刻内涵及艺术魅力。
(二)结合教育需求,拓展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的拓展与丰富能够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认知经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师需注重聚焦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新丰富,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促进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推进[3]。
例如,在教学《年轻的朋友》这首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对该课程文化资源进行丰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年轻的朋友》这一作品中蕴藏的藏族民族音乐风格、感情气质进行探索挖掘。在这之后,利用班级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并组织学生欣赏《银杯》、《歌唱美丽的家乡》《蝉之歌》等不同民族音乐作品,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入体会蒙古族、苗族、侗族以及藏族的音乐风格特点。借此让学生能够清晰感知到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特性,在促使学生感受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坚实民族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实现对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有效培育。
(三)设置学习专题,促进文化渗透
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渗透,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专题设置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专题音乐活动实践,以使学生在专题学习过程中能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系统化理解,进而实现教育成效的切实提升。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两首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利用作品中蕴藏着的红色传统文化,为学生设计“党史探寻”这一红色文化专题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自主探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创作背景,并与同学们分享作品中蕴藏着的红色文化精神。通过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传统文化深层次渗透,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进而实现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初步培养。
(四)引入文化育人,优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点与关键环节,为使文化育人价值能够得以切实发挥,教师需注重对教学评价进行创新优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情况”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核心素养、传统文化了解程度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借此实现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全过程的有机融合。
结语: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发展历程中流传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藏着深厚的思想价值与独特内涵,对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有着重要引导与丰富效用。初中教师需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实现对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素质的有效培育。
参考文献:
[1] 佘潇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音乐教学的路径研究[J]. 教师,2023(35):54-56.
[2] 高秋玲.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中学课程资源,2022,18(9):50-52.
[3] 谭文文. 初中音乐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探索与应用[J]. 湖北教育,2024(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