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中的无人机航测技术应用探究
张先力
身份证号码:362426199112101835
引言:
在地理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测绘技术作为获取地理空间数据的关键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测绘技术如全站仪测量、人工实地测绘等,受限于作业效率低、地形适应性差、人力成本高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建设和地理信息更新的快速需求。随着无人机技术与遥感技术的深度融合,无人机航测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测绘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应用趋势。
一、无人机航测技术概述
1.1 技术原理
无人机航测技术融合了航空动力学、遥感探测与计算机视觉原理。在飞行控制层面,无人机搭载的惯性测量单元(IMU)实时监测姿态变化,通过内置的飞控算法自动调整旋翼转速或机翼角度,确保飞行稳定;GPS 模块与卫星通信获取精确位置信息,实现自主导航与航线纠偏。在影像采集环节,无人机按预设航线飞行,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或多光谱传感器,以固定时间间隔或距离间隔拍摄地面影像,覆盖目标区域。获取的影像数据经传输链路回传至地面后,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通过特征点匹配、空中三角测量等算法,建立三维空间模型,进而生成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等测绘成果。
1.2 系统组成
无人机航测系统是软硬件联合建设的系统工程,以飞行器为中心的硬件是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多旋翼无人机具有灵活性强、易于起飞降落的优点,是小区域、高精度测图的首选;固定翼无人机具有航时长、速度高的优势,适用于大区域地形测绘。光学相机作为传感器系统采集影像信息的关键组成部分,除一般光学相机外,激光雷达LiDAR 以及热红外相机等传感器也适用于不同测量场景的需要。数传电台和图传模块作为数据传输装置,确保飞行过程信息以及航测影像的实时回传。
1.3 技术优势
传统测绘方式采集完成一个大区域的数据,所需时间长;无人机可以操作人员到达难以到达的地形或危险的地形及区域,如山地、沼泽或灾情现场进行航拍,还可以节省人力成本等。高分辨率即能较为精确地获取每一处的数据,分辨清晰;航摄范围大即空间的尺度能够将较大面积的区域进行拍照处理,而且分辨率较高,精度为厘米级平面,分米级高程,可以满足大部分工程测量需求。
二、无人机航测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与技术要点
2.1 飞行前准备
充分的飞行前准备,是无人机航测的先决条件,从仪器、航线、像控点三个方面详细设计。对于仪器选用、检查,在航飞开始之前,要根据作业任务选用无人机以及相应传感器,例如作业面积较小精度要求高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大疆精灵 4RTK,因为大疆精灵4RTK 自带的 RTK 模块能有效降低对像控点的依赖;作业面积较大的情况下适合采用固定翼无人机,设备的检查包含电压是否充足、螺旋桨是否完整、传感器的各项参数校正等,确认无误后才能起飞避免引起危险以及作业数据的低质。航线设计需要考虑山体地势的高低以及空域范围与测量精度需求,使用专门的软件设计航线、设定飞行高度以及飞行重叠度,防止航线遗漏或重拍。
2.2 数据采集
飞行参数和数据质量应控制在采集环节。采集的飞行参数直接决定飞行影像的质量,采集高度越高地面分辨率越低,根据以获取 1∶1000 地形图为例,采集高度为150m时地面分辨率为5cm;飞行速度以相机拍重的间隔匹配,防止影像拖影和漏拍,多旋翼无人机速度应保持 5~10m/s ,固定翼无人机速度保持 20~30m/s 。在保证数据质量的过程中,飞行前后及整个过程都需要考虑。采集起飞前检查云量和风速,风速大于5 级、云量大于 30%时应停止采集;采集飞行过程中随时调阅图传画面,及时关注飞行图像是否存在数据异常情况,若存在,应立即返航重新采集图像,将采集完毕数据存储至电脑,并备份采集数据以防上传途中丢失。
2.3 数据处理与成果生成
数据处理是将原始影像转化成测绘成果的关键步骤,数据处理包括首先对原始影像进行预处理格式转换、辐射校正、畸变纠正;其次调用 SIFT、SURF 等算法提取影像特征点,空三解算相机位姿参数建立稀疏点云模型;最后密集匹配算法建立密集点云,建立数字表面模型和正射影像图。成果生成与应用根据工程项目要求从点云数据中提取等高线、断面图等矢量数据以及根据 DOM 生成地形图;利用三维建模软件生成实景三维模型,应用于工程设计、施工进度监测等场景。对成果的处理需要进行精度校验,像控点坐标与模型同名点坐标之差在平面上应小于图上 0.5mm ,高程应小于1/3 等高距,数据成果满足规范要求。
三、无人机航测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3.1 技术挑战
技术问题的三性,主要表现在无人机航测的精度、稳定性和高效性三方面的问题上。其主要体现精度问题为传感器精度及外界干扰问题,在森林、城市峡谷等卫星信号遮挡地段,其 GPS 定位精度较低,模型发生偏差,稳定性及安全性的问题为强风、暴雨等气候条件及无人机设备的失效引起无人机操作失控,电池电量问题及电机等硬件的失效而导致坠机问题产生。
3.2 法律法规与政策挑战
无人机航测受限于空域管理和数据保密制度。空域管制要求上,无人机飞行需要提前在空管局申请空域,周期较长,手续繁琐,在禁区、限飞区包括机场、军事区等大量区域禁止无人机飞行,限定了无人机航测的使用。无人机航测获取的高精度地理数据保密要求高,涉及国家主权和人民安全,在城市区域作业的航拍影像易侵犯公民隐私权等问题。
3.3 应对策略
建议从技术创新、法律规章与人员培养的多方面着手来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在复杂环境下的定位精准度,研发智能避障以及自适应飞行控制软件,提高飞行器在恶劣气象环境下的抗风扰;利用云计算以及分布式处理技术,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例如阿里云ET 大脑,数据处理效率可提高一半以上。法律规章和政策上建议简化空域申请,设立“禁飞区白名单”和“临时飞行许可”,拟定统一样式的航测数据分类分级标准,界定涉密和非涉密数据的应用范围;拟订数据安全管理细则,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与传输。
无人机航测技术以其革新性优势重塑测绘行业格局,从高效的数据采集到高精度的成果输出,显著提升了地理信息获取效率与质量。随着技术持续迭代,其与人工智能、5G 等前沿科技的融合将更加深入。无人机航测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推动测绘行业智能化、精细化发展的核心力量,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数据支持与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开 鑫. 无人 机航 测技 术在 城乡 供水 改造 工程 中的 应用 [J]. 智能 城市,2024,10(12):42-44.
[2]王云富.无人机航测技术在房产测绘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2024,(24):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