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陈德文

庄浪县杨河乡马寺小学 744603

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成为关键议题。农村小学生作为乡村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小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乡村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审视当前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仍有待提升。因此,深入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为农村小学生提供了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参与种植、养殖等农业劳动以及手工制作等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劳动过程往往伴随着困难与挑战,学生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团队合作式的劳动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增强责任感。

(二)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

乡村拥有众多独特的传统技艺,如刺绣、木雕、竹编等。将这些传统技艺纳入劳动教育课程,能够让农村小学生学习和掌握,避免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失传。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技艺,不仅传承了技艺本身,还能深入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劳动教育课程可以融入乡村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内容。通过讲述乡村故事、举办民俗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弘扬乡村勤劳、质朴、团结互助的文化精神,使乡村文化在新一代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当前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

部分农村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缺乏清晰的界定,没有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以及农村小学生的特点。课程目标往往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的细化,导致教学过程缺乏明确的方向指引,难以有效实现劳动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课程内容单一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大多沿用传统教材,缺乏对乡村特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当前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仍侧重于传统农业劳动,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农产品电商运营、乡村旅游服务等现代劳动技能的培养涉及较少,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三)教学方法落后

许多农村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中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机会亲身体验劳动过程,难以真正掌握劳动技能,导致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少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课程评价不完善

目前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劳动成果为标准,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努力程度、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评价主体主要以教师为主,缺乏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单一的评价主体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多元视角,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也不利于调动各方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策略

(一)明确课程目标

1. 明确基于乡村振兴需求的目标

紧密围绕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总要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细化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例如,在产业兴旺方面,设定学生掌握当地特色农业种植养殖技能的目标;在乡风文明方面,设定学生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技艺与文化的目标。

2. 构建三维目标体系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让学生掌握农业生产、生活技能、手工艺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二)丰富课程内容

1. 融入乡村特色资源

深入挖掘乡村的特色资源,将其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例如,结合当地特色农作物,开展种植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技术和市场前景;将乡村传统手工艺,如剪纸、草编等纳入课程,培养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2. 增加现代劳动技能内容

顺应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增加现代劳动技能内容。开设现代农业技术课程,如农业无人机操作、智能温室管理等;引入农产品电商运营课程,让学生了解电商平台的使用和农产品网络营销方法;开展乡村旅游服务课程,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旅游接待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1. 实践体验教学法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劳动技能。例如,在种植课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和收获过程;在手工制作课程中,让学生亲手设计和制作手工艺品。通过实践体验,加深学生对劳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 项目式学习法

采用项目式学习法,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劳动项目。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乡村生态农场规划与建设”项目,学生分组完成从农场规划、种植养殖方案设计到实际建设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探究式学习法

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养殖课程中,学生发现家禽生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方式,探究疾病的原因和防治方法。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完善课程评价

1. 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

制定涵盖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态度与习惯、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劳动成果,更要注重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劳动的积极性、努力程度、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情况。

2. 丰富评价主体

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体系。教师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专业指导和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家长评价可以反馈学生在家中的劳动表现;社会评价可以邀请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手工艺人等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具专业性和客观性。

总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工作。通过明确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课程评价,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农村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推动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应持续优化和创新以适应乡村发展的新需求,为乡村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注:此文系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立项号PL【2022】LXH699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