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作者

何迪

中共黑河市委党校 164300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化体验的强化,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交融渗透呈 作为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典型综合性产业,文化 的主打品牌是“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景区、外四道沟俄 族团结 + 文旅融合”新进程,黑河市充分发挥地 ,如演艺进景区、非遗展示进景区等,不仅提升 市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可 和旅游强省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黑河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突出“文旅融合,促进民族团结”主线

黑河市文旅全面客观研判当前形势,紧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知青精神等,发挥瑷珲历史陈列馆、新生岭上人博物馆等教育实践基地的功能价值,组织一系列“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活动,推动旅游产业成为增强文化认同的新赛道。

(二)通过“旅游+”,促进产业融合

为激发当地文化旅游发展活力,黑河市持续推进“旅游 +”模式项目发展,包括“旅游 + 文化”、“旅游 +非遗”、“旅游 + 体育”、“旅游 + 教育”、“旅游 + 民俗”等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将黑河特色的文化符号、文化内容以及文化故事融入各个景区景点,开展形式多元的群众文化活动,办好非遗作品展览,着力发展冰雪、户外等体育旅游新模式,开发出古道驿站博物馆、墨尔根驿站公园等多个旅游研学资源,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带动黑河经济高质量发展。据统计,2024 年全市国内外旅游者 1640.38 万人次 , 同比增长 58.0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 1608.73 万人次 , 增长 55.04%。旅游收入 85.72 亿元 , 增长 66.5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 80.08 亿元,增长 55.57%[2]。

(三)边境旅游成为文旅融合特色和发展方向

21 世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黑河市建成中俄民族文化交流示范基地,定期举办鄂温克族瑟宾节、俄罗斯族巴斯克节等节庆活动,形成“双语教育 + 跨境文化旅游 + 非遗传承”的立体化交融模式。黑河市借助成功获批中国黑龙江—俄罗斯远东地区跨境自驾旅游改革试点契机,着力打造中俄跨境文化旅游首选地,积极推进中俄两国双向跨境旅游,逐步实现“引全俄游全国,引全国游全俄”的繁荣局面。

(四)优化旅游产品供给, 激发文化振兴发展活力

近年来,黑河市不断深化文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优质市场主体环境,实现旅游转型升级,从传统的单一门票经济,转变为新兴的产业经济,景区旅游的覆盖范围已经开始向全域发展。随着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黑河市爱辉区开发出一大批“特、新、精、优”文旅产品,促进“文旅 + 百业”的产业模式深度融合发展。爱辉区立足区域发展优势,推出如瑷珲历史陈列馆、瑷珲古城拱宸街等 10 余个热门旅游打卡地,建立“爱辉 - 腾冲”旅游民生联盟,以旅游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在红色文化旅游领域,加大对五大连池朝阳山抗联密营遗址、省政府旧址以及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等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力度,做好红色文化传承和保护;拓展北安与延安友好合作,依托两地红色人文资源深入融合发展。

(五)聚焦特色优势,丰富文旅市场内容

黑河市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这里不仅有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区、外四道沟俄罗斯风情边疆村荷花湖景区等风景名胜区,而且有瑷珲历史陈列馆、新生岭上人博物馆等红色研学教育基地。为促进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黑河市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作用,全方位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爱辉区瑷珲乡野公园漫游之旅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以外三道沟村“岁月留痕知青民宿”、西四嘉子村“万亩花海”等一批旅游新业态;嫩江市立足全域旅游发展目标,依托鹤山文化驿站、七星泡知青客栈、前进镇繁荣新村等现有旅游设施设备,推出多元化休闲康养旅游产品,并融合线上线下渠道,合力宣传助推文创产品,致力于打造有温度、有活力的文旅新市场环境。

二、黑河市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动关系

(一)文化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

1. 文化资源是旅游产业开发的基础

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形成的,蕴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3]。黑河市作为中俄边境的重要 文旅融合发展潜力巨大。文化资源是旅游产业开发的核心基 俄罗斯风情等特色资源,构建了“文化 + 旅游”的产业生态 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旅游结合;鄂伦春民俗村以桦树皮 项目则通过异国文化体验强化跨境游吸引力。这些实践表明, 成可持续的旅游竞争力。未来需加强文化 IP 数字化开发,推动非遗 源真正成为黑河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2. 文化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当前黑河市旅游开发 仅取决于旅游者数量的增长,更要看它是否 结合程度高、文化内涵丰富时,旅游经济也会 进行开发,以保留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为目标 “闯关东文化走廊”项目,以清末民初移民文化为 文化景点,该项目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增长 35% 度挖掘地域文化内涵,通过科技手段提升体验价值,是文旅 化基因植入旅游全产业链,才能形成持久竞争力。

(二)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1. 旅游开发是文化资源开发的有效方

文化资源需要经过一定的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为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4]。而旅游开发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价值、 促进文化产业化实现的有效方式。黑河市五大连池市依托五大连池矿泉资源和覆盖全境的森林、 地等优质生态资源, 开发出大批康养旅游项目,如通过将火山地质科考资源转化为科普研学线路,开发出“火山实验室”等互动体验项目;挖掘矿泉疗养文化,打造“冷泉养生节”等特色IP 活动;整合周边满族村落资源,推出“火山人家”主题民宿集群,通过旅游开发整合原本零碎分散的文化资源,全面凸显黑河旅游的文化形象。

2. 旅游产业促进文化保护的加强

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越繁荣,当地社区居民就越积极参与旅游业的发展,也会认识到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所以他们也更加注重文化保护。只有保护好文化资源,旅游经济才能健康发展。近年来,黑河市这种源于经济目的的保护意识,使得不少濒临绝迹的民间工艺品、传统曲艺、民风民俗等得以重新挖掘、整理,并焕发出新活力。在黑河市逊克县,随着“红玛瑙文化节”的持续举办,当地居民逐渐意识到传统雕刻技艺的经济价值。原本仅剩 3 位传承人的红玛瑙雕刻技艺,如今已发展出 65 家玛瑙加工企业,年产值近 2000 万元。这种转变源于旅游市场对特色手工艺品的旺盛需求,促使村民自发组织技艺培训班,并建立了原料采集、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三、黑河市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接纳少数民族旅游资源,构建“文旅融合+ 民族团结”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少波到黑河市嫩江市、爱辉区调研时强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期间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对爱辉示范区建设工作给予指导,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支持黑河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提出将示范区建设与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工作有效途径,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良好局面。

为促进各民族文化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突出民俗旅游特色,要不断优化旅游线路,打造旅游新业态;对于红色研学教育基地,可以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景区讲解词中,当地文旅部门还可以牵头举办“讲好红色故事”大赛等活动,让旅游成为增强文化认同和共识的新模式;借鉴“巴斯克节”民族节庆,深入挖掘不同民族的民族节庆日,如打造“库木勒节”、“开渔节”、“颁金节”等重大节日活动,树立文化旅游整体品牌,以文化赋能民族团结内涵,推动黑河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5]。

( 二) 立足区位优势:打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黑河市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 间格局。 例如在瑷珲古城历史文化核心圈建设中,可以采取“修旧如旧”原则复 闯关东”实景剧,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历史;黑龙江界江风情 猎文化体验项目,并开通黑河至布拉戈维申斯克的豪华邮轮航 与一龄集团合作建设国际化康养中心,提供中西医结合 非遗传承人 + 电商主播”培养机制,开发系列文创产品; 线路,实现旅游资源互补共赢。通过这种空间布局,黑河将形 消费、跨境旅游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三)依托边境特色,着力打造中俄跨境旅游首选地

黑河作为中俄边境重要节点城市,同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长期友好合作,可以利用地缘优势,积极推动两国文化旅游深度交流,发展跨境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深化文旅融合。

一是完善跨境旅游基础设施。推动黑河 - 布拉戈维申斯克口岸 24 小时通关,建设中俄跨境旅游集散中心。通过研学夏令营活动,实现各族青少年跨地域交流;还可以互派代表参加古伦木沓节、驯鹿节、恩萨赫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爱上中国年”、“中俄少数民族探亲之旅”等活动,为促进彼此文化旅游交流开辟了新的渠道。

二是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开发“界江探秘”、“红色边境”等主题线路,打造中俄文化节、冰雪嘉年华等品牌活动;积极发展边境文化旅游,带动更多利好政策在黑河落地,探索开发“跨境自驾游”等爆款跨境产品,持续丰富黑河文旅市场内容,带动经济发展。

三是构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实现双语导览、电子签证等便捷服务。通过深化与俄方在旅游资源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合作,黑河有望成为展示中俄友好往来的重要窗口和跨境旅游示范城市。

(四)多渠道进行黑河市文化旅游形象推广

第一,加大媒体传播力度。黑河 的特 充分发挥其功效,达到传播城市旅游形象的最佳效果。例如制作画面优 宣传片,增强人们对黑河旅游的第一印象;利用当地有影响力的 地旅游景点和服务特色进行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利用新媒体传媒范围快、 形象的网络建设,如促成同中旅网、天下行、天智旅游网等著名旅游网站的合作,提高 里 旅游的宣传力 度和覆盖范围,让受众提前对黑市旅游景点有所感受、有所了解。

第二,重视旅游纪念品传播效果。旅游纪念品作为城市旅游形象延伸和传播的媒介,其作用不容忽视[6]。纪念品要体现地方性,体现地方文化特色,不落俗套。例如可以创作“龙江文化”系列胸针、“红玛瑙”文创产品、“火山文化”旅游纪念书签等旅游文创纪念品,通过这些独具黑河特色的旅游产品,达到传播城市旅游形象的目的。

第三,依托大型节日活动传播。大型节日旅游已经逐渐成为各个地区发展旅游业、提振旅游经济的重要举措。黑河城市旅游发展应注意大型节日活动的培育和传播,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冰雪主题节庆、中俄文化大集、少数民族美食节等一系列大型节日活动,大力传播黑河的城市旅游形象,以行业内和黑河市民参与为主,在现有基础上以点带面向全国辐射,促进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

(五)优化文化旅游环境,夯实深度融合外部基础

文化旅游对环境具有高度依赖性,环境质量的高低会对文化旅游产生显著影响,旅游环境越好的地方,文化旅游越容易被开发,旅游经济发展越快,因此重视旅游的社会文化环境已成为潮流 [7]。

第一、优化自然生态环境。黑河市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过程 应着力优化自然生态环境,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可以 修复工程,打造界江生态廊道。进一步完善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建设, 原真性,同时推进逊克玛瑙矿区生态修复,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 模式,如开发生态研学线路、建设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等,让游客 过系统性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黑河将形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 的 良好局 度融合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支撑。

第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应重点打造文旅产业发展的优质营商环境 [8]。例如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景区数字化管理。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可以出台黑河市文旅产业扶持政策,并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对跨境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给予税收优惠。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与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河学院、市委党校合作建立文旅人才实训基地,培育复合型旅游服务人才。在跨境合作方面,建议简化中俄旅游签证手续,推动建立黑河 - 布拉戈维申斯克跨境旅游合作区,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培育市场主体等措施,为黑河文旅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生态。

第三、优化旅游人才环境。在优化旅游人才环境方面,应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例如可以同当地的黑河学院、黑河技师学院等院校共建文旅产业学院,开设跨境旅游、俄语导游等特色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文旅人才实训基地,在五大连池、瑷珲古城等重点景区设立实践教学点,强化学生实操能力。同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取得中俄双语导游资格、文创设计奖项的专业人才给予专项补贴[9]。此外,可以定期举办中俄旅游服务技能大赛,促进两国旅游人才交流。还可以依托黑河自贸片区政策优势,引进俄罗斯旅游管理专家开展培训,提升从业人员国际化服务水平。通过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黑河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第四、优化旅游安全环境。在优化旅游安全环境方面,应重点实施文化旅游区安全防控体系。例如建立“城市游安全云平台”,整合视频监控、人流监测、应急调度等功能,实现智能化安全管理。针对冬季旅游特点,可以完善冰雪路面防滑设施和取暖设备安全标准,组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同时,在新生鄂伦春民俗村等少数民族特色景区方面,可以推行“安全管家”服务模式,配备多语种安全引导员。此外,通过建立文旅、公安、应急多部门联动机制,定期开展民俗活动安全风险评估,构建“科技 + 人文”的双重保障体系,为游客提供既安全又具文化特色的旅游体验。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 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新时代 。对于黑河而言,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大势 融合 + 民族团结”新模式、打造“一圈两带一区一 市文化旅途形象推广和优化文化旅游环境等多种路 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提供新模式,也为东北全面振 发展,黑河市不仅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展策略,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双重价值提升,最终实现经济 化传承的有机统

参考文献:

[1] 汪树槐, 陈万忠, 宋仕祥, 彭锋, 赵樱. 加速文旅深度融合,助推文旅高质量发展[J]. 决策咨询,2025(6):1-5.

[2] 李明. 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推进民俗文化与乡村文旅产业协同发展[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5(6):11-15.

[3] 王恒. 文旅融合背景下避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沈阳市为例[J]. 安顺学院学报,2025(2):15-22.

[4] 吉伟涛 . 新时代地域文化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进路、实现路径及内在要求 [J]. 黑河学刊 ,2025(2):15-20.

[5] 张宇飞 , 贾浩杰 , 范高荣 .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体旅产业融合: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J]. 黑河刊 ,2025(3):1-8.

[6] 王永磊 , 石晓华 . 新疆喀什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J]. 人像摄影 ,2025(2):201-202.

[7] 任琳璨 . 绍文村:书写“农文旅融合”的振兴答卷 [J]. 党的生活 ( 黑龙江 ),2025(3):72-73.

[8] 黄国民, 王绮. 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东北抗联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 江苏商论,2024(10):64-68.

[9] 刘胡蓉,黄冈. 数字技术赋能渝东北饮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J]. 旅游与摄影,2024(10):65-67.

[10] 梁硕, 许正松. 亳州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路径[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8):91-94.

[

作者简介 ] 何 迪(1990-),女,黑龙江黑河人中级讲师,研究方向:统战理论。此文系 2025 年全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科研课题《边境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研究——以黑河市民族工作为例》(项目批准号KY20255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