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非遗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作者

王苗安 石钰

河北美术学院 050700

引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强调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要求摆脱传统增长路径,实现生产力的跃迁式升级。

在这一背景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科技、经济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与文化记忆,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高地,肩负着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将非遗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教育质量、激发创新活力、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探索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非遗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非遗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传统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模式亟需转型升级,将非遗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借助高校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和现代技术手段,为非遗注入新的生命力,高校师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可以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数字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对传统非遗项目进行再创造,开发出符合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通过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设计、品牌策划等创新创业活动,推动非遗项目走向产业化、市场化,实现其创新性发展,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解决非遗传承面临的“断代”与“边缘化”困境,更能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源。

(二)丰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内涵与实践资源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内容同质化、项目缺乏特色、文化底蕴不足等问题,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工艺技术和美学价值,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独特而宝贵的素材,通过引入非遗项目可以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选题范围,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创新热情,学生在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学习传统技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责任意识和跨学科思维能力,非遗项目的多样性也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例如设计类学生可进行产品创新,管理类学生可探索品牌运营,信息类学生可开发数字化应用,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三)促进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非遗项目往往与特定地域的文化生态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产业潜力,高校将非遗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对接地方文化资源与产业需求,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通过与地方政府、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合作,高校可以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共同开展非遗项目的研发、设计、生产和推广,这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场景和创业机会,也为企业输送了具备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非遗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实施,有助于培育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带动旅游、文创、电商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这种“教育—文化—产业”的联动模式,实现了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非遗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策略

(一)构建融合非遗元素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高校应系统规划课程设置,将非遗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在通识教育层面,开设“非遗文化概论”“中华传统技艺赏析”等课程,普及非遗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专业教育层面,鼓励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开发融合课程,如设计类专业开设“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管理类专业开设“非遗品牌与商业模式创新”,信息类专业开设“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技术”等,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工作坊等形式引导学生围绕非遗项目开展创意设计、市场分析、商业计划书撰写等实践活动,建立跨学科课程模块,促进不同专业学生协作创新,形成“文化 + 科技 + 商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为非遗创新创业提供坚实的课程支撑。

(二)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与孵化机制

高校应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平台,在校内,设立非遗创新创业实验室、创客空间、文化工坊等实体平台,配备必要的设备与材料,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和项目孵化的空间,联合非遗传承人建立“大师工作室”,邀请其进校授课、指导学生,实现技艺传承与创新指导的结合,在校外与地方政府、文化园区、非遗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参与非遗项目的调研、开发与运营,设立专项基金或种子基金,支持优秀的非遗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场地、导师等孵化服务,举办非遗主题的创新创业大赛、展览、市集等活动,搭建项目展示与资源对接的平台,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建设跨学科、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融合非遗与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支既懂文化又懂创新的复合型师资队伍,高校应加强内部师资培训,鼓励现有创新创业教师学习非遗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引进具有非遗背景或文化产业经验的教师,充实教学力量,更重要的是建立“双导师制”或“导师团”,聘请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家、行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项目,通过定期举办师资研修班、工作坊、学术沙龙等活动,促进校内外导师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鼓励教师参与非遗相关的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将研究成果反哺教学,提升教学的前沿性与实践性。

结论:

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非遗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更是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价值与创新潜力,将其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能够有效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丰富教育内涵,促进产教融合,未来高校应以系统化思维推进课程重构、平台搭建、师资建设、技术赋能、协同机制与评价优化,构建可持续的融合路径,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郭颖 , 张嘉琪 , 张添昱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非遗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J]. 老字号品牌营销 , 2025(3):205-208.

[2] 曹敏慧 , 易秋远 , 李明洋 , 等 . 新质生产力赋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以江西靖安黑陶制作技艺为考察中心 [J]. 商展经济 , 2024(23):71-75.

[3] 李富宁 , 张洁玉 . 新质生产力赋能少数民族非遗资源产业化发 展 路 径 探 究 [J]. 科 技 和 产 业 , 2025, 25(11):149-154.DOI:10.3969/j.issn.1671-1807.2025.11.022.

2025 年 度 河 北 省 人 力 资 源 和 社 会 保 障 课 题, 立 项 编 号:JRSHZ-2025-02114,课题名称: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非遗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