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优化探究
石慧琦
吉首市第七初级中学 416000
引言: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参与度低、教学目标单一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在方法上普遍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的倾向,教师多采用“字词解释—诗句翻译—内容归纳—主题总结”的线性教学流程,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与深度参与的机会,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古诗词本身的情感张力与审美特质,使学习过程变得机械枯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较少运用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策略,导致课堂缺乏活力与思维碰撞,教学评价也多聚焦于背诵默写和应试技巧,未能体现对学生理解能力、审美感知和文化素养的综合考查,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低
受教学方式和学习难度的影响,初中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课堂参与积极性较低,古诗词语言凝练、意象丰富、表达含蓄,与现代白话文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理解上常感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疏离感,加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使得学习过程缺乏吸引力,学生往往将古诗词学习视为应试任务,机械记忆成为主要学习方式,缺乏主动探究和情感投入,课堂互动少,讨论流于形式,学生表达意愿不强,导致思维停滞、情感隔阂,难以真正走进诗词的意境与精神世界,影响了学习的深度与效果。
(三)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缺乏文化传承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古诗词内容常被割裂为孤立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未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情境及文化背景有效关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对诗词背后的历史语境、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审美传统挖掘不足,导致教学停留在表层理解,学生难以体会古诗词所承载的民族情感与文化价值,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薄弱,教学内容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不紧密,未能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实现古为今用,致使古诗词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运用古诗词语言,这种情境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摆脱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畏惧心理,还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促进语言内化与输出,通过将古诗词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情感体验相结合学生能够在模拟或真实交际中实现语言的迁移与重构,从而提升语言组织、逻辑表达和情感传达等综合能力,情境的设置应具有代入感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在角色扮演、对话交流、叙述表达等活动中主动运用语言,实现从“学语言”到“用语言”的转变。
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假如你是花木兰,你会如何向家人讲述你的军旅生活”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复述诗中内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具体实施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花木兰可能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再要求他们以第一人称视角撰写一段讲述稿并在课堂上进行口头分享或角色扮演,学生在还原木兰从军经历的过程中需整合诗歌中的关键情节,将其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叙述语言,有的学生会加入对战场环境的想象描写,有的侧重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与愧疚,展现出丰富的语言创造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还能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注重情感体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古诗词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教师可以通过朗诵、配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与情感,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情感的共鸣与艺术的熏陶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进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情感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创造,从而实现审美教育与语文素养的深度融合。
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背景音乐,组织学生进行配乐朗诵,营造出诗中所描绘的江上清晨、孤舟行旅的静谧氛围,在朗诵过程中学生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感受诗人王湾在旅途中的思乡之情与对未来的期待,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闭目想象,结合诗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描绘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用语言进行表达,学生在描绘画面、抒发感受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锻炼了语言组织与审美表达能力,有的学生会联想到自己远行的经历,有的通过绘画或写作再现诗中意境,展现出个性化的审美体验,通过这种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方式学生真正走进了诗词的情感世界,提升了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元媒介的辅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知古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与文化内涵,从而打破时空的隔阂,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信息技术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平台,有助于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与文化探究意识,推动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变。
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资料展示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如“永贞革新”的失败、长期贬谪的心路历程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深沉感慨与人生哲思,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阅刘禹锡与白居易的交往史料、诗歌唱和的文化传统等相关资料,鼓励学生围绕诗歌主题写读书笔记,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拓展了学习的广度,深化了文化传承的深度,使学生在信息化语境中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精神内核与文化价值。
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从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体验和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出发,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实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注重情感体验和运用信息技术等方式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综合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邹丽丽 . 基于多模态教学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J].2025(2):181-183.
[2] 冯春萍 . 跨学科视角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J].ModernEducation Exploration, 2024, 5(4).
[3] 付静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新路径探索 [J]. 天津教育 ,2023(4):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