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合教育视域下轻度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施爱霞

江苏省丹阳市练湖新城幼儿园 江苏丹阳 212300

引言: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在幼儿园至小学转衔阶段面临诸多挑战,而轻度孤独症儿童因其认知水平相对较高、社交能力部分受限、情绪调节能力有待提升等特点,呈现出特殊的转衔需求与适应问题。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推广,如何针对轻度孤独症儿童设计科学的转衔方案成为教育探究的重要课题。立足于融合教育视角,通过深入分析轻度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现状,提出支持策略与实施机制,希望能够促进特殊儿童教育公平与全面发展,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与实操指南。

一、轻度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现状调研

1. 学习适应现状

轻度孤独症儿童通常具备基本认知能力,能够理解简单指令,掌握部分学前技能,但在注意力持续性、任务完成度方面存在不足。这类儿童对结构化学习环境的适应需要一定的过渡期,对新的学习规则和要求理解较慢。

2. 社交互动现状

轻度孤独症儿童表现出有限的社交兴趣,能建立简单的人际关系,但难以主动参与群体活动,理解复杂社交规则存在困难。他们往往在与同伴的互动中显得被动,缺乏主动交流的动机和技巧。

3. 情绪调节现状

环境变化容易引发轻度孤独症儿童的焦虑不安,表现出固执行为及适应障碍,但具备基本的情绪识别能力。面对新环境时,他们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和调节情绪状态。

4. 家校合作现状

家长普遍关注学业成绩,对转衔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提供精准支持。轻度孤独症儿童较易被接纳进入普通班级,但个别化服务不足,支持主要依赖家长主动寻求。

5. 转衔规划现状

各教育机构间衔接机制缺失,信息传递不畅,缺乏系统评估与持续跟踪。许多轻度孤独症儿童在转衔过程中面临服务断层的问题。

二、轻度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支持策略

1. 环境适应策略

建立提前访校制度,安排轻度孤独症儿童多次参观小学环境,熟悉未来学习场所,减轻陌生感。通过渐进式的环境接触,帮助轻度孤独症儿童建立对新环境的心理预期。开展过渡期课程,通过设计模拟小学课堂活动,让轻度孤独症儿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小学的基本要求,培养规则意识,完成训练任务,提升能力。构建视觉提示系统,通过运用图片、卡片、时间表等辅助工具增强环境可预测性,设立情绪调节区域,提供安静空间应对情绪波动。

2. 社交支持策略

实施同伴支持计划,通过建立“小伙伴”制度,培养普通儿童成为小伙伴,促进同伴间的自然互动,帮助轻度孤独症儿童融入集体。组建社交技能训练小组,采用结构化的社交技能训练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强化互动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儿童的社交水平。开发兴趣扩展项目,利用轻度孤独症儿童的特殊兴趣作为切入点,根据儿童特长多维设计活动,提升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扩展其社交能力。

3. 学习支持策略

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并根据轻度孤独症儿童的具体能力和需求,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分阶段实施,定期评估调整。实施弹性评估方式,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帮助轻度孤独症儿童树立自信,促进其发展。采用多元化评估方法,真实反映孤独症儿童的学习进步,并针对儿童的学习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4. 情绪管理策略

建立情绪识别训练,通过系统的情绪识别方法,帮助轻度孤独症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设计压力缓解方案,为轻度孤独症儿童提供多种压力缓解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其在面对挫折时能够自我调节。创设支持性环境,营造理解和包容的学习氛围,减少轻度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压力。

三、轻度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实施机制

1. 专业学习机制

建立专业培训机制,增强教师的融合教育理念与实操技能,提升教师对轻度孤独症儿童的理解和支持能力。组建包含特教教师、心理咨询师、语言治疗师等专业团队,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制作针对轻度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实用指导手册,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

2. 家校协同机制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校联系册、定期访谈等形式,定期交流进展,协调一致教育方法,共同促进轻度孤独症儿童成长。组建家长培训工作坊,定期邀请家长来园参与活动,提升家长对轻度孤独症儿童教育的认识和技能,增强家庭支持能力。创建家长支持小组,促进家长间的经验分享与情感支持,建立互助网络,携手共促轻度孤独症儿童成长。

3. 资源整合机制

制定转衔协调机制,设立转衔协调员岗位,专人负责衔接工作,保证信息畅通与服务连续。建立档案传递系统,确保儿童信息完整传递至小学,避免服务断层。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系统,及时更新特需幼儿成长信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采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科学评估轻度孤独症儿童发展状况与需求,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评估后有针对性的制定融合教育方案,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指导。

4. 质量监控机制

实施跟踪评估机制,定期评估转衔效果,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建立长期跟踪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开展督导检查,监督转衔质量,问责服务缺失。通过定期督导,确保各项策略的有效实施。建立反馈改进机制,通过收集家庭、社区、幼儿园等多方反馈意见,不断优化转衔策略和服务方案。

5. 多维共育机制

开展社区宣传活动,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形式,提高公众对轻度孤独症儿童的接纳度与支持意愿,消除社会偏见。建立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志愿者参与轻度孤独症儿童的转衔支持工作,扩大社会支持力量。构建社区支持网络,整合社区资源,为轻度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服务。

结论:

轻度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支持重点应放在社交融入、环境适应与学习策略调整上,通过多维度支持策略,以及配合专业学习、家校协同、资源整合、质量监控和社会支持等实施机制,构建完善的幼小转衔支持体系。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深化跨专业合作模式,推动融合教育理念落地实践,确保轻度孤独症儿童获得公平优质的教育机会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晓玲,耿雪莹,吴秀儒,等 . 融合教育理念下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的支持策略 [J]. 现代特殊教育,2024,(13):34-36.

[2] 罗婉媚 . 融合环境下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的困境与应对 [D]. 华东师范大学,2024.

[3] 黄媛. 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教育的行动研究 [D]. 青岛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