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地图绘制能力培养的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作者

何苑萍

韶关市广东北江实验学校

地理学家巴朗斯基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最容易理解的语言。”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地图技能就要多管齐下,包括培养学生读图技能、用图技能、析图技能、绘图技能。其中绘图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构成心理地图,增强学生动手绘图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创造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然而,受课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很少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完成地图绘制,提升学生的地图绘制能力。为更好地开展此项教学任务,笔者将结合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安排,把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以学生所熟悉的学校教室、地理园、后山等场所为例,通过科学的设计活动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绘图技巧,提升地图绘制能力。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如下。

一、聚焦《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以初中地理教材为依据,落实新的教学理念

七年级上册《地图》一节是起始年级学习地理的开端,课标要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本校校本课程安排的课时量及学校具备的硬件设施,在学生学习完《地图》一节内容后开设了《课室平面图的绘制》、《学校地理园平面图的绘制》两节校本课程,课时设置分别是 3 节和 4 节。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教室和学校地理园的实际距离,根据纸张大小选择合适的比例尺,观察学校具体方位在地图上标注方向标,运用合理的符号代表不同的地理事物(即图例的选择)。

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是重点也是难点,课标要求“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本节教材内容比较简略,可塑性比较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为帮助教师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材设置了“阅读理解”——“地形剖面图”,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忽略这部分内容,本人根据教材“阅读理解“的内容在校本课程中设置了《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学生根据在前面课程自己制作学校后山沙盘——绘制后山等高线地形图两个内容中已经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从而达到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的转换,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思维。

二、立足新课堂,在地理教学中突出绘图的重要性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新课标的视域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设法优化课堂,激励学生深度参与课堂,主动探索学科相关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在关注新课标的前提下整合有价值的地理教学资源,有意识地、有目的地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增强教学成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结合本学校的校园资源及开设校本课程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学习探究过程,引领学生在观察、绘制、思考等过程中感知、体验和感悟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掌握认识地理事物和规律的一般方法,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展示如下:

(一)教学课例 1 :《课室平面图的绘制》《学校地理园平面图的绘制》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通过动手绘图熟悉且学会运用地图的基本要素。

(2)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2.学生课前准备

(1)准备材料:白纸两张、卷尺、绘图工具(直尺、铅笔、橡皮)

(2)分组:四人为一组,其中一人为组长负责统筹分工,另外一人负责测量,一人负责绘图,一人负责记录数据

3.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一张本学校平面图,问“如果要绘制一张这样的地图,大家觉得首先需要做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绘制一幅平面图需要如下步骤:

(1)绘制课室(或地理园)平面图的草图(要求课室或地理园里的基本物体都在图里体现出来,包括大门、课桌、讲台等);

(2)对教室 (或地理园)进行测量并把相关数据记录到草图中;

(3)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及纸张大小进行比例尺的计算,画图;

(4)完善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方向、图例等;

(5)进行小组展示,经验分享。

4.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置在“绘制课室平面图”后,学生对测量、比例尺的换算及选择已经有一定的认知,所以过程比较顺利,大多数同学在一边测量一边绘制的过程中摸索地图绘制的步骤,尤其对比例尺的换算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整体效果好。

(二)教学课例 2 :《学校地理园平面图的制作》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绘制简单的课室平面图后,学会运用七上《地图》所学知识绘制稍微复杂一点的平面地图;

(2)学会比例尺的换算、选择;

(3)熟悉地图的基本要素:方向、图例和注记的运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前准备:

测量工具:卷尺 红外线测量仪(老师统一准备)绘图工具:A3 大白纸、铅笔、橡皮、直尺

3.教学过程(1)绘制课室平面草图;

(2)根据平面草图进行数据测量,并把测量数据;(室外测量为两节课)

(3)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及纸张大小进行比例尺的计算,画图;

(4)完善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方向、图例等;

(5)进行小组展示,经验分享(重点说遇到的困难及自己的解决方法)。

4.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置在“绘制课室平面图”后,不管是测量还是比例尺的换算都比课室平面图的绘制更加复杂,由于学生绘制课室平面图后,对测量、比例尺的换算及选择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虽然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比如数据测量不全、比例尺换算不准确等,但整体完成效果也不错。

(三)教学课例3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绘制地形剖面图,让学生通过实践去理解和感受地势的高低起伏,建立空间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动手能力。

2.学生课前准备:

(1)以2 人为一个小组,准备在前面课程中已经绘制好的学校后山等高线地图;

(2)A4 白纸一张,绘图工具(铅笔、尺子等等)

3.教学过程:

(1)课前引入: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及36° N 地形剖面图,提问: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及等高线地形图相比,地形剖面图的优势是什么?

学习任务: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教师总结:地形剖面图是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它可以表现地面的起伏,坡度的陡缓,对比等高线地形图及分层设色地形图更加直观。

(2)小组探究:如何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教师总结: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第一步:定剖线,即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确定剖面的位置,用直线表示出来;第二步:确定比例尺(包括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画横轴和纵轴。纵坐标表示高度,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第三步:标刻度。横轴数值范围参照比例尺确定,纵轴最大数值为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中的最大值加等高距,最小值为交点的最小值减等高距。第四步:描点。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或仅描关键点,如最高点、最低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第五步:连线。用平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自己绘制的学校后山等高线地形图按照老师介绍的方法绘制地形剖面图,老师给予指导;

(4)小组作品展示及经验分享:说说在绘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4.教学反思: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剖面图,使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尤其是对数值的判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细致绘图的水平。

三、深研新教法,构建新样态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可以将校本课程分为课堂教学与主题实践两个模块。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理论基础,让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实践活动让学生整合课堂知识,创新实践理念,变更思维方式,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对基础知识达到更深入地理解掌握。以“平面图的绘制”为例,笔者安排了“课室平面图的制作”和“地理园平面图的制作”两个活动主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先理论,再动手实操的方式既巩固了课本的理论知识,又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团结协作的综合能力,深刻地感知地图制作的不易。以多元的教法,将校本的教学素材、生活元素融入课堂,并延伸到课外主题实践活动中去,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为学生营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本人开发的以培养绘图能力为目标的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融合了学校的地理资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重在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熟悉的环境,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使用相应的地理工具增强基本技能。在新课标的视域下,基于地理实践力开发校本课程,不仅能够弥补日常课堂教学的缺憾、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创新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 Ω)[Ω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