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站在群众文化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发展路径探析
刘晓燕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塔街道办事处 014300
摘要 基层文化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载体,在推动群众文化艺术繁荣、促进城乡文化融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基层文化站的三大核心功能,揭示其在文化传承、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中的战略价值,结合当前面临的资源配置、人才断层与数字化滞后等现实困境,提出以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生态培育为核心的转型路径,为新时代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一、基层文化站的功能定位与时代价值
1. 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践者
基层文化站通过下沉式服务将国家文化政策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文化活动。安徽省1512个乡镇文化站通过“村晚”“送戏进万村”等品牌活动,年均覆盖超80%的农村人口,其中章广镇连续31届的乡村春晚通过数字化直播实现单场20万+点击量,印证了文化站作为政策落地枢纽的功能。这种“物理空间+数字触达”的双重覆盖模式,有效破解了城乡文化资源分配不均的难题。
2. 群众文化艺术的创新孵化器
文化站通过激发群众主体性推动艺术创作。如蚌埠市曹老集镇文化站组建周郢花鼓灯队、金山湖广场舞队等13支民间艺术团体,年均创作作品50余部,其中3部获省级奖项,形成“群众自创—文化站扶持—社会传播”的良性循环。这种“草根创作”模式不仅丰富了文化供给形式,更使地方非遗(如黄梅戏、花鼓灯)获得活态传承。
3. 基层社会治理的文化粘合剂
文化站通过文化活动强化社区凝聚力。辽宁省通过“村晚+”模式将文化活动与移风易俗相结合,使参与活动的村庄家庭纠纷发生率下降23%,印证了文化润泽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独特作用。边疆地区文化站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歌舞培训,使民族融合活动参与率提升37%,凸显文化治理的柔性力量。
二、基层文化站发展的现实困境
1. 资源配置的二元失衡
数据显示,中西部地区30%的文化站年运营经费不足5万元,难以支撑基础活动开展,而东部地区部分文化站设施空置率高达40%,暴露出“重建设轻运营”的结构性矛盾。这种失衡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服务供给停留在“送戏下乡”的初级阶段,难以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
2. 人才队伍的代际断层
基层文化工作者中45岁以上人员占比超60%,且68%缺乏专业艺术培训,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一人一站”的窘境。安徽省某文化站长坦言:“年轻干部更倾向考编进城,留任者多依赖传统工作模式,难以驾驭数字化服务工具。”
3. 数字化服务的效能落差
尽管全国推广“智慧文化站”建设,但农村地区数字平台使用率仅为12%,且存在内容同质化严重、交互体验差等问题。对比安徽省成功构建的五级数字文化云平台,多数地区尚未突破“将纸质内容电子化”的初级阶段。
三、基层文化站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1. 构建“三位一体”制度保障体系
动态化资源配置机制:推行“文化服务清单”制度,根据人口密度、文化特色制定差异化供给方案。如浙江省按“每万人3万元”标准动态调整文化站经费。
多元化资金筹措模式:试点“文化站+企业+基金会”PPP合作,辽宁省通过文旅融合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实现文化站年均创收超200万元。
精准化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包含群众满意度(占比40%)、活动创新度(30%)、资源利用率(30%)的考核指标,将评估结果与财政拨款直接挂钩。
2. 实施“数字文化站”深度转型
构建区域性资源平台:借鉴长三角238家文化站的数字互联经验,建立跨区域资源共享库,破解“信息孤岛”难题。
开发沉浸式服务场景:运用VR技术复原非遗技艺流程,打造“线上文化超市”,如安徽省推出的黄梅戏VR剧场使年轻受众参与率提升58%。
建立需求响应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群众偏好,实现从“统一配送”到“精准投喂”的转变。辽宁省“文化点单”平台使服务匹配度提升至82%。
3. 培育可持续文化生态圈
人才梯队建设:实施“双导师制”(文化站长+高校专家),安徽省定向培养300名复合型文化专干,并给予民间艺人每月800元创作补贴。
文化价值转化机制: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如怀宁县将黄梅戏小剧场纳入旅游线路,实现文化消费与旅游收入双增长。
群众参与激励机制:推广“文化积分”制度,将活动参与度与医保优惠、景区门票兑换挂钩,浙江省试点地区群众参与率提升至67%。
四、典型案例的实践启示
1. 北京朝阳区“3+X”协同模式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院团、孵化社会组织,年均举办5000场活动,其“社区文化定制”项目实现需求响应速度提升3倍,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奖。
2. 安徽“村晚”品牌化路径
从单一文艺演出发展为“文化展示+旅游推介+电商直播”综合体,带动全省40个乡村入选全国示范点,吸引2.3万青年返乡创业,形成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
结语
基层文化站的转型升级需突破“就文化论文化”的思维定式,在制度设计上强化多元协同,在技术应用上深化数字赋能,在生态培育上激发群众创造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文化输血”到“文化造血”的根本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筑牢基层根基。
参考文献:
1.光明网《乡镇综合文化站:提升效能关键在创新》
2.安徽商报《徽风皖韵“进站”,群众当好“主演”》
3.腾讯新闻《文化服务沉下去 群众生活美起来》
4.公务员期刊《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