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式设计模式建构与初步应用
邱全萍
信丰县正平中心小学 邮编:341619
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会通过布置大量的作业达到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过多的作业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不仅不能提高学习质量,还容易引发抵触情绪。针对这一现状,国家教育部门从优化教学和素质教育综合化角度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双减”政策的要求,在政策内容中从优化作业设计和规范校外培训两方面对减负提出具体要求。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分层;模式建构;初步应用
引言
众所周知,在以往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大部分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这样的作业布置方式忽视了学习者个体的差异,并不能真正发挥出作业的教学功能与价值。而作业分层的教育主张,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主张“区别”对待学生,能够为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布置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落实因材施教理念,在作业设计中彰显出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注,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的情况下,可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助力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升。
1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意义
数学作业分层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便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地完成作业任务,在课后作业时有更强的驱动力,不会在教师的强制下不情愿地完成作业。另外,也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层次的精准定位,处在各个阶段的学生都可以通过作业寻找学习数学的自信,教师可以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设置有针对性的任务,对学生数学知识的薄弱处加以补充。作业分层设置还可以促进他们在数学课堂上学习水平的质变,使学困生更加了解数学书本上的知识,并可以将它们灵活运用到解题实践中,从而利用日积月累的训练赶超同伴。优等生能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升自己,开辟更多的新知识,拓展数学视野。教师采用这种分层作业的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不同要求,使学生可以在数学学习和作业实践中发现通向成功的途径。
2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存问题
技巧性训练匮乏。分析小学数学作业可知,教师目前布置的数学作业均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更多强调知识点应用,为巩固所学知识点,他们会布置大量针对单一知识点的巩固型作业,相应影响了作业布置的典型性.同时,由于教师过度强化某一知识点,可能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无法清晰认知和把握练习巩固的重要性,也难以深刻了解数学题目的种类,影响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在新课改背景下,由于作业布置形式过于单一且缺乏技巧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能力,可能导致学生将错误的认知代入课堂教学环节,造成学生的厌倦心理,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式设计模式建构应用策略
3.1作业量上分层,关注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想成熟度有限,容易受到兴趣的影响,并且容易产生抗拒心理,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设计更有吸引力的作业,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适当调整作业量和类型。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作业量进行记录,并及时给予表扬。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能力水平来进行作业设计和调整。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多安排一些计算题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增加一些应用题和拓展题,帮助他们巩固和复习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表扬,鼓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3.2学情分析,保证分层设计作业针对性
知识呈现出主观特点,教师只有基于学科知识建构,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维。学生作为持续发展、可塑造的独立个体呈现出差异性是必然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分层设计时,必须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内容设定。针对C层的学生,教师主要安排其完成基础练习题,重点是帮助他们对基础知识有充分的理解,且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针对B层的学生,则在基础练习题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客观题来拓展知识点,增强B层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针对A层的学生,教师则安排其完成具有较强拓展性和综合性的练习题,帮助他们深化知识要点,掌握知识应用规律和特点。除此之外,在作业设计期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还应当尽量强调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以便帮助学生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3依照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
从根本上来说,学生存在客观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学生不能在统一进度下完成作业。分层作业可以让学生依照差异性进行分层,并且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迎合学生学习需求,彰显作业练习的针对性。由此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减轻了学生负担。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不仅要掌握学习情况,并且还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兴趣之间的差异性。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期间,可以将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学习意愿以及学习能力分为A、B、C不同的三个等级,教师在设置作业期间,需要结合学生的分组情况,进行适宜作业内容安排,进而保证学生对作业知识全面掌握,引导学生参与作业中,实现阶梯式的进步。
结语
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与时俱进地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在作业分层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积极践行减负增效的要求,对作业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兼顾因材施教的原则,切实发挥作业的作用和价值,为学生学习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雨.探讨小学数学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应用[J].数学大世界,2018(06).
[2]郑丁惠.“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段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2).
[3]李德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J].凯里学院学报,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