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通过自然观察促进中班幼儿科学经验积累的实践探索

作者

张聪聪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崇真幼儿园

引言:

幼儿期是科学启蒙关键阶段,而自然观察是科学探究基本方式,对幼儿科学素养培养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中班幼儿因认知发展特点,表现出强烈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正适合通过系统化自然观察活动积累科学经验。然而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自然观察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缺乏连续性与系统性,难以有效支持幼儿科学经验建构。立足于幼儿园日常教育情境,从环境创设、活动设计及机制建立三个维度出发,探索促进中班幼儿自然观察能力提升路径,为幼儿科学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一、创设环境,营造氛围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室内外各类场所资源,打造具有科学探究特质环境,室内区角可设立自然观察站配备放大镜、标本盒、记录本等观察工具,定期更换季节性自然材料。走廊空间可布置植物生长墙,展示不同阶段植物形态变化,图书区则应增添科普绘本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户外场地设计需注重生物多样性可规划种植园、昆虫角、水体观察区等功能分区,为幼儿提供接触生命现象机会。环境材料投放应讲究层次性与可操作性,从易到难、由简到繁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需求,环境创设过程应重视幼儿参与权,鼓励他们收集自然素材,共同布置观察区域,增强探究主体意识。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也能有效拓展观察视野,通过数码显微镜、平板电脑等设备辅助来帮助幼儿突破直接感官限制,观察微观世界奥秘。

某幼儿园中班教师团队围绕春天花园探秘主题,精心创设自然观察环境。室内区域设立花卉观察站,摆放各类春季花卉植物,配备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绘画工具等,走廊设计种子发芽墙,展示不同种子发芽过程,阅读区增添《植物生长的秘密》《花园里发生什么》等科普绘本。户外场地划分种植园区域,每组幼儿负责一小块土地,种植向日葵、豌豆等易于观察植物,设置昆虫旅馆吸引蜜蜂、蝴蝶等昆虫前来,方便幼儿近距离观察授粉过程。环境材料投放注重可操作性,除常规观察工具外还提供测量尺、温度计等辅助工具,引导幼儿进行比较性观察。环境创设过程充分吸纳幼儿参与,组织自然搜集家活动,鼓励幼儿带来各类种子、花瓣、树叶等素材,共同布置观察角。氛围营造方面,教师设计悬挂春天小秘密问题卡,如为什么有些花先开花后长叶?蜜蜂如何找到花朵?等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定期展示幼儿观察日记与绘画作品,开展小小植物学家分享会,营造科学探究氛围使幼儿沉浸其中,自然萌发观察欲望。

二、设计活动,引导探索

科学活动设计是促进幼儿观察能力发展核心环节,教师应遵循适宜性、生活化、探究性与系统性原则构建由浅入深活动序列,针对中班幼儿认知特点,自然观察活动设计应突出感知体验,强调多感官参与引导幼儿运用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方式全面感知自然物特征。活动内容选择需贴近幼儿生活经验,从身边常见自然现象入手如植物生长、动物习性、天气变化等主题激发观察兴趣。活动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既有全班共同参与大型观察项目又有小组合作探究任务,还可设计个别幼儿专项观察区,满足不同学习需求。活动方法设计上教师应注重问题引领,通过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问题,引发幼儿思考与探究欲望,重视比较观察,指导幼儿学会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强调持续性观察培养幼儿记录习惯与耐心。

某幼儿园中班开展蚂蚁王国探秘系列自然观察活动,活动设计注重层次性与连续性。初始阶段组织蚂蚁朋友在哪里寻找活动,引导幼儿园区内搜寻蚂蚁踪迹,激发观察兴趣,进阶阶段开展蚂蚁搬家观察站活动,教师预先在户外沙地上放置饼干屑,引来蚂蚁后组织幼儿观察蚂蚁搬运食物过程,提出蚂蚁为什么排队走?蚂蚁如何搬动比自己身体大许多食物?等问题引导幼儿通过细致观察寻找答案。深入阶段设计蚂蚁迷宫实验,幼儿小组合作搭建简易迷宫,放入食物引导蚂蚁穿越,观察蚂蚁寻路行为。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正确使用放大镜,保持适当观察距离,教授简易记录方法如用箭头表示蚂蚁移动路线,用圆圈大小表示蚂蚁数量等引导幼儿通过绘画、语言描述等方式表达观察发现。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始终把握适度引导原则,当幼儿对蚂蚁触角功能产生困惑时,不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提供遮挡触角观察蚂蚁行为变化思路,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当发现个别幼儿试图伤害蚂蚁时,及时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尊重自然态度。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完善机制,持续推进

科学评价体系构建能有效监测幼儿观察能力发展,可采用观察记录表、成长档案袋等方式定期记录幼儿参与度、观察深度、问题提出质量等关键指标,形成发展性评价。家园协同机制对扩展观察时空范围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当通过亲子观察任务单、家庭探究指南等形式,引导家长配合幼儿开展社区自然探索,并通过微信群、家长会等渠道定期交流幼儿观察成果,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不容忽视,园所可组织自然观察教学研讨会、专题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观察指导能力,建立教师资源共享平台,交流观察活动设计经验,共同解决实践困惑。

资源保障机制也必不可少,园所应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自然观察材料购置与更新,确保活动持续开展物质基础。建立园本课程开发机制,将自然观察融入主题活动形成系统化课程体系,避免活动碎片化问题。跨领域整合机制有助于拓展观察活动价值,可将自然观察与艺术创作、语言表达、数学统计等领域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建立定期反思改进机制尤为重要,教师团队应通过教研活动、案例分析等形式,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观察活动设计与实施。通过建立这些相互支持、彼此关联机制,形成推动自然观察活动良性循环生态系统使中班幼儿科学经验积累工作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结论:

通过环境创设、活动设计及机制建立三方面实践探索,形成促进中班幼儿自然观察能力提升完整路径,探究发现,精心设计环境能有效激发幼儿观察兴趣。系统规划活动内容与方法可显著提升观察质量,建立长效机制则确保观察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将自然观察融入日常教育过程,能有效促进中班幼儿科学素养提升,培养他们细致观察习惯、逻辑思维能力及探究精神。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观察记录方式创新、观察成果评价标准完善等方向,为幼儿园自然科学教育提供更多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于君仪 . 借助自然观察促进中班幼儿识图智能发展 [J]. 幸福家庭 ,2021,(04):21.

[2] 罗爱萍 . 幼儿自然观察记录行为实施策略 [J]. 亚太教育 ,2019,(02):56.

[3] 李晶.3-6 岁幼儿自然观察优势智能发展研究[D]. 山西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