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王蕊 杨海飘 王宏海 陈芷妍 王梦怡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33030
(基金项目:202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410378414)
摘要:由于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可以对共同富裕的实现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完善共同富裕的发展观念。在理论支持的基础上,寻找新质生产力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评述,获得理论支撑;其次,通过构建相关模型,测算新质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度。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由于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实现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帮助完善共同富裕的发展观念。为了在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实现有着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2.现实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综合国力的强大不仅有助于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一个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文献总结
(1)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
①关于人才培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研究:目前不少学者都在研究通过某种方式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文献提到了加快人才培养可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潘建屯(2024)提到了人才培养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苏航在(2024)提出提高人才引进,培养高质量人才和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观点和方向。
②关于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很多学者都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对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胡芳(2024)提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强杠杆及其创新系统的观点;刘志慧(2024)以“经济+社会”分析范式的视角来阐述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传导机制,还提到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关键环节。
(2)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
共同富裕实现的研究: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有很多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发表解决思路。王稻钦(2024)就提到需要关键性技术的研发竞争和区域间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观点。崔佳(2024)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五个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3)关于新质生产力和共同富裕之间关系的研究:
在众多文献中不少学者在各个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去阐述和论证新质生产力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王怀月(2024)对新质生产力影响共同富裕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并用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提高了此结论的说服力。张秀生(2024)通过对当今政治现状的解读和分析论证了新质生产力不仅会让国家生产力取得新的发展,也是会成为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徐政(2024)从新质生产力在经济赋能、就业筑基、区域之间联动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四个方面论述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
(二)文献评述
综上,目前对于两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①虽然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文献很多,但是新的名称新质生产力的文献却没有预期的数量。②关于论述共同富裕和新质生产力之间关系的研究的则是少之又少,大多文献都是将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以及第三个经济体放在一起研究,虽然可以间接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需要控制第三个变量,会显得不简洁直观。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内容
1.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与理解分析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当今我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又一伟大提出,但是对于该概念仍有许多人对它理解不深不到位甚至有一部人至今不了解,若想让新质生产力促进我国共同富裕发展第一步需要打通人民群众深刻认识理解其基本内容的难点,让更多的人才充分理解其核心。
2.共同富裕发展结果分析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究竟会走向何方?会带领新时代的人才们走向何方?在具体落地的措施之后是否有效需要实践去检验,我们小组将通过实证分析等方法帮助检验每项措施所会带来结果。
3.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发展可行性分析
每项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结果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提出后都需要我们做出大量的调查与分析。
(二)研究目标
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发展,使用实证分析探究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可行性。
三、创新点与项目特色
(一)理论创新
新质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是当今国际的热点话题,两者均有文献理论支持,但是两者之间研究关系的理论还很少。我们致力于采用定量与定性,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使理论更有说服力。
(二)研究角度创新
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视角,从新质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度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使课题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讨论,同时可以为理论提出更好地建议。
四、成果体现
(一)技术路线
本项目遵循“文献总结与评述—实证研究—政策建议”的总体研究框架,具体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如图1:
(二)解决问题
1.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据新质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内涵,构建新质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体系。
2.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新质生产力和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进行计算评估,考察新质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整体效应。
(三)实证结果
2012-2022年我国新质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综合水平正保持快速增长;2012-2022年我国新质生产力和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怀月.新质生产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J].统计与决策,2024(10):28-33.
[2] 张秀生,曾凌尧.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意蕴与实践指向[J].江汉论坛,2024(05):10-16.
[3] 徐政,郑霖豪,丁守海.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策略选择[J].改革,2024(04):41-49.
[4] 苏航,杨二美.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共同富裕: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J].党政研究2024(06):1-18.
[5] 潘建屯,陶泓伶.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的三重维度[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1):1-10.
[6] 胡芳,刘婷婷.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创新、升级难题与实践向度[J/OL].改革与战略,2024(06):1-14.
[7] 刘志慧.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传导机制、关键环节与实践模式[J].新疆社会科学,2024(06):1-13.
[8] 王韬钦.以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区域间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与路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24(03):37-48+129.
[9] 崔佳,王维国.新发展理念下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4,39(01):118-128.
[10] 张秀生,曾凌尧.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意蕴与实践指向[J].江汉论坛,2024(0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