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傅琳菲

诸暨市陶朱街道明德小学

摘要:本文从核心素养视角探究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分析当前小学生计算能力现状与问题,提出趣味情境创设实践路径与思维品质提升有效策略,构建学习习惯养成系统与自主能力发展深度融合方案。通过构建生活化情境、强化数学思维训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能显著提升学生计算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引言: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形成数学基础知识体系关键期,计算能力培养尤为重要。计算能力不仅关乎数学学科能力,更与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当前小学数学教育虽取得显著成效,但计算能力培养仍存在机械训练过多、情境创设不足、习惯养成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本文立足核心素养视角,探究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现状,提出趣味情境创设、思维品质提升、学习习惯养成等培养策略,旨在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探究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培养面临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弱化。传统计算训练过分强调结果正确性,忽视过程思维培养,致使学生计算能力提升效果不佳。许多教师仍采用机械重复训练模式,缺乏创新性教学设计,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计算能力培养流于形式。同时计算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现象普遍存在,学生无法感受数学魅力,难以建立知识联系,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不明显。课堂教学中计算训练往往缺乏层次性与梯度性,未能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适宜难度习题,导致部分学生因难度过大产生畏惧心理,另一部分则因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感,无法形成良好学习状态。

家校协同机制不完善也制约计算能力培养,家长辅导方法不当甚至与教师教学理念相悖,干扰学生形成系统方法。核心素养视角下,计算能力培养应注重思维发展而非单纯技能训练,然而实际教学中思维训练环节缺失,导致学生计算过程中遇到障碍无法灵活应对,计算策略单一,迁移应用能力较弱。教师评价方式也存在偏颇,过分关注计算结果正确率,忽视思维过程评价,未能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缺乏动力。另外信息技术应用不足,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计算能力培养,创新性教学手段缺乏,难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

二、趣味情境创设的实践路径,思维品质提升的有效策略

教师应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例,使抽象计算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习亲近感。游戏化教学策略如数字接龙、计算闯关等活动能有效提高课堂参与度,寓教于乐降低学习难度感知。思维导图应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计算方法与技巧,形成系统性认知框架。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互助交流,学生通过讨论不同解题思路,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思维品质提升策略注重多元思维训练,教师需要设计开放性计算题目,鼓励尝试多种解法比较不同方法优劣,培养灵活思维。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检验计算结果合理性,养成验算习惯提高计算准确性。计算策略教学中应明确讲解简便算法原理,指导学生根据题目特点选择最佳计算方法,避免机械套用公式。错误分析教学将常见计算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错误再发生。

以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创设小兔采蘑菇情境:课堂伊始展示森林场景图,讲述小兔一篮已有9朵蘑菇,又找到8朵,请问现在共有几朵蘑菇?学生通过具体问题引入计算需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9+8如何计算更便捷?通过操作实物或数图卡片,学生发现将8分解为1和7,先用9凑成10,再加7等于17,比逐个数数更高效。接着设计小熊开水果店游戏,学生分组模拟购物场景,练习进位加法。每组准备不同水果卡片,标注数量与价格,学生轮流扮演顾客与店主角色,完成购物计算。如8元香蕉加上7元苹果总价多少?学生可应用凑十法,思考8+7=8+2+5=10+5=15。教师巧妙设计梯度练习:先让学生计算结果接近10数(如9+2、9+5)、再计算和为11至15(如8+3、7+8)、最终计算和为16至19(如9+8、8+9)。课堂尾声设计数学小达人竞赛,不仅比较答案正确性,更重视学生计算策略多样性,鼓励分享不同思路。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学习习惯养成的系统构建,自主能力发展的深度融合

书写规范指导要求学生正确书写数字、摆放算式,保持整洁清晰,减少因书写问题导致计算错误。认真审题习惯培养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理解问题本质,准确把握计算要求。计算前估算习惯有助于提高计算效率,学生获得大致结果范围,为精确计算提供参考,同时锻炼心算能力。验算习惯养成能提高计算准确率,教师教授多种验算方法如逆运算,培养自查意识。错误分析习惯培养鼓励学生记录分析计算错误,总结规律,避免重复犯错。自主能力发展则聚焦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通过创设开放性计算问题,鼓励独立思考激发探究欲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设计需综合运用多种计算方法,锻炼统筹分析能力。反思总结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反思所用方法优缺点,归纳计算经验,形成个人知识体系。学习迁移能力提升设计跨学科计算问题,使计算能力在更广阔领域发挥作用。

二年级上册《100以内加法和减法》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系统构建习惯养成路径。课前设计数学小管家角色,负责检查书写规范性,评选最整洁算式奖,激励学生养成规范习惯。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出示小明购物情境题:铅笔5元,本子12元,小明带20元,够买这两样物品吗?故意不给明确计算要求,观察学生是否主动思考5+12=?并判断17<20,培养审题习惯与估算意识。正式教学中围绕75-28计算,先引导估算:75约80,28约30,80-30=50,所以结果应接近50。接着教授计算策略:借位减法75-28=75-20-8=55-8=47;凑整法75-28=75-30+2=45+2=47。每种方法后设置验算环节:47+28=?验证结果。为培养错误分析习惯,教师展示错误,引导讨论错因。

结论: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趣味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思维品质培养提升计算质量,学习习惯养成确保长效发展。有效计算能力培养策略应具备几个特点:一是注重实践性,将计算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二是强调思维性,培养学生多元思维方式;三是突出系统性,构建完整培养体系;四是重视自主性,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将这些策略有机融合能真正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邓燕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写算,2022,(06):67-69.

[2]金江平.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J].小学时代,2019,(01):49-50.

[3]金双发.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