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表现性评价在大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胡颖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仁和幼儿园 638400

引言:

幼儿园科学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幼儿探究精神与科学素养,而传统评价方式往往难以全面反映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展现能力与态度,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方式,逐渐受到幼儿教师关注。探究立足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实际分析表现性评价应用现状,探索有效实施策略验证应用成效,期望能够为幼儿园科学教育评价实践提供借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同时推动幼儿园教育评价体系完善。

一、表现性评价融入大班科学探究现状分析

当前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活动中表现性评价应用呈现多样化趋势,但整体融入程度仍显不足,通过走访多家幼儿园发现部分教师已尝试运用观察记录、作品分析等方式评价幼儿探究表现,但评价内容多集中于结果而非过程,评价主体仍以教师为主幼儿自评互评机会较少。在评价理念方面许多教师认同表现性评价价值,却受限于课堂管理压力与评价专业知识缺乏,难以有效实施,表现性评价工具使用情况也不容乐观,教师普遍采用简单观察记录与照片收集缺乏系统性评价量表与电子档案袋等多样化工具,导致评价信息收集片面且零散。园所层面支持体系建设亦有待加强,大多数幼儿园未能为教师提供充分评价资源与专业培训,未形成统一评价标准与规范,制约了表现性评价实践深入开展。

科学探究活动特性与表现性评价结合程度参差不齐,探究过程评价往往流于形式。许多教师在组织植物生长、磁铁探秘等典型探究活动时,主要关注幼儿最终理解科学概念程度,忽视记录分析幼儿提问质量、猜想合理性等关键探究能力表现。评价反馈方式也较为单一,多限于教师口头表扬或简单文字评语,缺乏图像化、可视化反馈方式难以激发幼儿持续参与探究热情,跨学科整合评价理念尚未普及,科学探究活动中语言表达、艺术创造等多维能力评价意识薄弱,未能全面捕捉幼儿综合素养发展状况。家长参与评价环节较少,家园协同评价机制建设滞后,使得幼儿表现性评价信息来源单一,评价结果应用范围受限。

二、表现性评价促进大班科学探究策略探索

构建多元表现性评价体系成为提升科学探究活动质量关键路径,幼儿园应根据大班幼儿认知特点与科学领域核心经验制定全面评价指标,涵盖探究兴趣、问题提出、方案设计等维度,确保评价内容科学全面且富有层次性。评价主体需实现多元化发展,教师评价基础上积极引导幼儿开展自评互评活动,同时邀请家长参与观察记录形成立体化评价网络与闭环。评价工具应不断丰富完善,结合教师观察记录、幼儿作品收集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捕捉幼儿表现,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电子评价档案实现信息高效整合与追踪分析。评价时机必须贯穿探究全过程,既关注活动前幼儿已有经验与兴趣评估,又重视活动中问题解决策略评价,更要做好活动后成长变化分析实现前中后一体化连续评价,为幼儿发展提供全景式监测。

优化表现性评价实施过程要求精心设计与科学实施,教师须创设真实情境引发幼儿探究欲望,为评价提供自然观察机会与素材,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成为评价关键点,依据每位幼儿起点水平制定相应评价期望,避免评价标准一刀切现象出现。评价语言宜采用描述性表达,帮助幼儿明确自身优势与进步空间激发持续探究动力与信心,教师评价专业能力提升亦不容忽视,通过系统培训与案例研讨提高观察敏感度与评价精准度,掌握科学评价方法与技巧。园所层面应建立评价资源共享机制,组织定期教研活动交流评价案例与心得促进教师群体专业成长,家园协同评价体系构建成为另一重要策略,邀请家长参与评价标准制定与实施,形成评价合力扩展评价视角与范围。评价结果运用需科学规范,将评价信息转化为教学调整依据与幼儿指导方向,实现评价育人功能最大化,推动科学探究活动质量持续提升与优化。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表现性评价提升大班科学探究成效验证

科学应用表现性评价显著促进幼儿探究能力全面提升,长期追踪观察表明接受表现性评价幼儿表现出更强烈探究兴趣与主动性,会自发提出富有深度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形成探究习惯与态度。幼儿探究思维品质得到明显提高能够提出多种假设,运用比较、分类等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形成初步科学思维模式,语言表达能力同步发展,幼儿能够运用适当词汇描述观察现象、表达探究发现,讲述完整探究过程与结果。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幼儿愿意倾听同伴意见分享探究经验,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展现团队协作精神,更为重要一点是幼儿逐渐养成反思评价习惯,能够认识自身探究过程优势与不足,动调整改进探究策略,展现自主学习能力与元认知萌芽。情感态度方面也呈现积极变化,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与热情,建立科学自信心形成积极学习态度,为未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表现性评价应用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教师观察能力明显增强,能够敏锐捕捉幼儿探究过程关键行为与表现,形成客观详实观察记录与分析,评价理念发生根本转变,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视过程评价,从单一认知评价拓展至情感态度评价建立更为科学评价体系与观念。教学反思习惯逐渐养成,教师根据评价信息及时调整活动设计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教学与评价良性互动循环,教研能力显著提升,教师积极参与评价主题教研活动撰写评价案例分析,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评价专业素养。园所层面评价文化日益浓厚,表现性评价理念逐渐融入园所日常管理与教育活动各环节,形成支持性评价环境与氛围推动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提升,家园协作关系更加紧密,家长评价意识与能力同步增强,能够配合教师开展家庭观察记录,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最终实现评价改革预期目标与价值。

结论:

表现性评价在大班科学探究活动中应用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探究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当前应用过程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从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优化评价实施过程等方面入手,系统推进表现性评价实践。未来应当进一步探索表现性评价信息化应用、评价标准精细化制定以及评价结果科学应用等方向,为幼儿园科学教育评价改革提供更多实践智慧,最终实现促进每位幼儿全面发展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冯晓琪 . 表现性评价在大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

[2] 孙燕 .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有效应用表现性评价的策略 [J].2024.

[3] 黄芳 . 基于园本课程的幼儿表现性评价研究——以”启点课程”的”一幼星 100 件事”应用为例 [J]. 基础教育论坛 , 2022(26):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