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土地征收与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难题

作者

窦琳明

伊犁州自然资源局8393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征收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本文聚焦土地征收与农民权益保护中的法律难题,从立法、执法和救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存在公共利益界定模糊、补偿标准不合理等问题,执法过程中存在程序违法、监管缺位等现象,权益救济途径也存在诸多障碍。通过系统梳理这些法律难题,为完善土地征收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土地征收;农民权益;法律难题;公共利益;补偿标准

引言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土地征收成为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权益时常面临被侵害的风险。现行法律制度虽对土地征收与农民权益保护作出规定,但实践中仍存在诸多法律难题亟待解决。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完善土地征收法律体系,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平正义,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土地征收立法层面的法律难题

1.1 公共利益界定模糊

公共利益作为土地征收的前提条件,在我国法律中缺乏明确清晰的界定。《土地管理法》虽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收土地,但未列举具体范围与判断标准。这种模糊性使得在实践中,公共利益概念被随意扩大解释,商业开发等非公共利益项目也常借助土地征收实现,导致大量农民土地被不合理征收。由于公共利益缺乏客观衡量标准,地方政府在征收决策时具有较大自由裁量权,农民难以有效抗辩,其土地权益面临严重威胁 ,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也受到挑战。

1.2 补偿标准不合理

当前我国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与土地实际价值严重脱节。补偿主要以土地原用途为基础,仅考虑土地的农业收益,忽视了土地潜在的增值收益、社会保障功能等。随着城市发展,被征收土地周边地价大幅上涨,而农民获得的补偿却远低于市场价值。此外,补偿方式单一,多以货币补偿为主,缺乏对农民长远生计的保障。失地农民在获得一次性补偿后,若缺乏就业技能和稳定收入来源,容易陷入生活困境,无法实现土地征收后的可持续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

1.3 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权利主体不明确、权能不完整的问题。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 “集体” 的范围界定不清,村民小组、村集体、乡镇集体之间产权关系模糊,导致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个体难以有效主张权利。同时,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使用权等权能受限,缺乏完整的处分权和收益权。当土地被征收时,农民无法以独立产权主体身份参与谈判和决策,只能被动接受征收条件,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

2. 土地征收执法层面的法律难题

2.1 征收程序违法现象普遍

在土地征收实践中,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况屡见不鲜。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征收效率,未依法履行公告、听证等程序,剥夺了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申辩权。例如,在未充分告知农民征收目的、补偿标准等关键信息的情况下,强行开展土地征收工作;或者在未取得合法审批手续时就进行土地征收,严重违反了土地征收的法定程序。这种程序违法现象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2 监管机制缺位

土地征收监管涉及多个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部门间职责不清、协调不足,导致监管机制难以有效运行。一方面,对土地征收项目的审批监管不严,部分不符合公共利益或征收条件的项目得以通过审批;另一方面,对征收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监督不力,对于非法强征、压低补偿标准等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此外,缺乏对监管部门的问责机制,使得监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无法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为土地征收中的违法行为提供了滋生空间。

2.3 行政权力滥用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行政权力滥用现象较为突出。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和经济利益,过度干预土地征收市场,利用行政权力强制征收农民土地。有的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勾结,压低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从中谋取利益;有的随意调整征收范围和补偿政策,导致不同区域、不同批次被征收农民的权益差异较大,引发社会矛盾。行政权力的滥用严重破坏了土地征收的公平性和合法性,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和农民的切身利益。

3. 农民权益救济层面的法律难题

3.1 救济途径有限

我国现行法律为农民提供的土地征收权益救济途径相对有限。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主要救济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行政机关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其决策往往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农民受限于自身法律知识的不足,对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流程、所需材料及相关法律条文一知半解。同时,复杂的程序和高昂的时间成本,也让农民望而却步。此外,仲裁、调解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土地征收领域应用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对这些机制缺乏了解,另一方面,这些机制本身也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在实际执行中存在诸多漏洞,导致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有限的救济途径使得农民在权益受损时,往往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救济,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弱势地位。

3.2 法律诉讼门槛高

农民通过法律诉讼维护自身权益面临较高门槛。首先,土地征收案件涉及复杂的法律和政策问题,农民缺乏专业法律知识和诉讼经验,难以准确把握诉讼要点;其次,诉讼成本较高,包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等,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农民来说,难以承受。此外,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与农民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农民在举证、质证等环节处于劣势,增加了胜诉难度,导致许多农民即使权益受损也望而却步,放弃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3.3 执行保障不足

即便农民在权益救济中胜诉,执行环节依旧荆棘丛生。土地征收牵涉多方复杂利益纠葛,政府、开发商与农民利益诉求各有不同,致使执行之路困难重重。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因过分看重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等利益,对法院判决态度消极,或是表面敷衍、暗中拖延,以各种借口推诿执行责任;开发商则为了获取更多利润,绞尽脑汁采取转移资产、变更项目主体等手段,公然逃避执行义务。与此同时,当前执行体系中,监督机制存在明显短板,缺乏常态化、强有效的监督手段,保障机制也不够健全,对于不执行判决的行为惩处力度不足,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让农民千辛万苦赢得的胜诉权益,难以真正落地,法律救济沦为一纸空文,农民权益保护在执行阶段功亏一篑。

4. 结语

土地征收与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难题,涉及立法、执法和救济等多个层面,严重影响农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土地征收立法,明确公共利益界定,优化补偿标准,健全土地产权制度;加强执法监管,规范征收程序,防止行政权力滥用;拓宽农民权益救济途径,降低法律诉讼门槛,强化执行保障。只有通过多维度的制度完善和实践改进,才能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土地征收制度,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楠楠.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中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护探究[J].法制博览,2020,(14):179-180.

[2]魏纪珍.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中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护[J].农业经济,2023,(12):79-80.

[3]范春雪.论集体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权益的法律保护[J].法制博览,2022,(1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