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周广
重庆市云阳县南溪中学校 404505
引言: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传统教学方式往往将教学评割裂开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动参与不足,课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真实阅读水平。文章立足课堂实践探索构建“教—学—评”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期望能够打破传统教学壁垒实现教学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全面发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果。
一、构建“教—学—评”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
构建“教—学—评”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先需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评价反馈三者有机融合,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通过精心设计预习任务引导学生提前接触文本,形成初步阅读感知。课前教师应当布置问题导学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本初读,标注疑难词句提出阅读困惑,为课堂深入探讨做好准备,课堂上教师基于学生预习情况,精准把握教学重难点设计层次分明问题链,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文本内涵。教师创设开放性阅读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读文本表达个性化阅读见解。评价环节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即时反馈机制,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提问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阅读理解状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以评促教目标。
此模式强调学生阅读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与能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文本解读全过程,从初读感知到精读分析再到深度思考与拓展应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文本解读讨论,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同时设置学生互评环节,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独特见解,取长补短拓宽阅读视野。学生还需要进行阅读反思,记录阅读收获与困惑形成个人阅读档案,为长期阅读能力发展提供参考依据。这种模式通过将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活动、多元评价方式有机整合,构建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阅读教学体系,使阅读教学更具整体性与系统性。
二、优化“教—学—评”一体化阅读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评”一体化阅读教学策略需要从文本选择、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量,强调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参与,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文本选择应注重典范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既包括经典文学作品又涵盖反映时代特征现代文本,满足不同学生阅读需求,教学设计应体现螺旋式上升结构,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完整阅读体验。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营造平等开放阅读氛围,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模式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标注疑难点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有针对性进行指导。问题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原则,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入手逐步把握文章主旨与深层意蕴。评价策略方面应打破传统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相结合,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目标。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为例,应当采取浸润—探究—创新三步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营造诗歌情境,通过音乐配乐朗诵或视频展示天姥山壮丽景色,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李白诗歌豪放意境与神游天外想象力,学生记录初读感受教师巡视指导。设计层次分明问题链引导深度探究:如“诗中哪些意象体现诗人想象力?梦游天姥与现实告别如何巧妙结合?此诗与李白其他山水诗有何异同?”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质疑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引导学生关注“天姥连天向天横”等诗句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迁移,将古代诗人登山意象与现代人登山体验进行比较,或尝试用现代语言描绘天姥山景色,甚至创作一首现代诗歌表达对自然山水感悟。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融通“教—学—评”一体化阅读教学路径
融通“教—学—评”一体化阅读教学路径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拓宽阅读渠道,构建多维互动教学生态。现代教学环境下传统单一讲授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教师应积极探索项目学习法、任务驱动法等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完成特定任务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教师应当借助多媒体资源、网络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时空限制,拓展阅读广度与深度。校内外联动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校内阅读空间营造、阅读活动开展等多种形式创设立体阅读环境。评价方式应打破传统模式局限,采用电子阅读档案袋、成长记录单等工具全程跟踪记录学生阅读历程,形成个性化阅读成长轨迹图谱为教师提供精准教学决策依据,实现真正意义上阅读教学全程育人目标。
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应当设计角色体验—史事探究—价值思辨三位一体教学路径。课前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预习文本,了解春秋时期背景知识,教师创建虚拟情境:“假设你是郑国君主,面临秦军围困如何应对?”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当时紧张局势。课堂中组织外交辩论会,学生分组扮演郑国、晋国、秦国代表,从各自立场出发进行辩论,教师巧妙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言辞精妙之处,分析其劝说艺术与辞令机智。学生共同探讨文言文表达特点、历史事件转折关键等问题形成深入认识,课后学生撰写微型史论文章,以《外交智慧与国家安全—从烛之武退秦师谈起》为题,结合古今中外外交案例探讨小国外交智慧与现代国际关系启示,提交电子文档作品,教师线上点评学生互评互鉴。整个过程通过沉浸式体验、问题探究、成果创作三个环节,实现认知、情感、价值观多维目标,评价贯穿全程形成完整闭环,真正达成“教—学—评”一体化育人效果。
结论:
文章通过构建“教—学—评”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融通多元教学路径,期望能够突破传统阅读教学局限,实现三者有机融合。此种教学实践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文本解读、审美鉴赏与批判思维能力。未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继续深化“教—学—评”一体化探究,探索更加科学有效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艳萍 .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J].中学生作文指导 , 2024(14):82-85.
[2] 黄后宋健.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简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 2025.
[3] 彭玲.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 , 2024(1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