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思政引导策略

作者

余尊敬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133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平台日益普及,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群体其生活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然而网络世界信息鱼龙混杂、价值多元碰撞,使不少大学生面临网络成瘾、信息焦虑等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新挑战,必须深入理解网络心理问题成因把握价值观重塑契机,创新思政引导策略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网络心态。探究聚焦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探索以价值观重塑为核心思政引导路径,期望能够促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现状与成因

新媒体平台具备即时性、交互性等特征,为大学生提供便捷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催生诸多心理健康困扰。当前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网络依赖症候群,表现为长时间沉浸虚拟世界而忽视现实生活,信息过载导致认知紊乱网络暴力事件令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创伤。网络社交替代面对面交往使人际关系浅表化,虚拟身份构建与真实自我割裂引发认同危机,网络言论极化促使价值判断偏离轨道,网络攀比心理加剧情绪波动,持续暴露于负面信息环境中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些网络心理问题背后成因复杂多元,先源于网络空间匿名性与去中心化特质弱化社会规范约束力使行为失范现象增多,新媒体算法推荐机制形成信息茧房强化既有认知偏见。商业利益驱动下网络平台设计诱导沉迷机制,而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影响,传统价值观念面临网络多元文化冲击,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不足导致认知失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对滞后,未能有效融入网络生态造成引导缺位。

从多维度分析网络心理问题成因,可以归纳为主观与客观因素交织影响,心理发展层面上大学生正处认知发展关键期,自我意识增强但判断能力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复杂网络环境容易产生心理困惑。社会环境层面上网络世界价值多元且碰撞激烈,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潮交织影响学生价值取向,技术层面上新媒体算法推荐机制强化认知偏见,社交媒体设计促使比较心理产生。教育层面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网络文化融合不足,引导效果受限,家庭层面上部分家长网络素养不足,对子女网络行为指导缺位。网络环境特质如信息碎片化影响思维深度,虚拟性导致行为失范,互动性催生从众心理,即时性强化快感追求,这些特质与大学生群体特点如自我探索期、同伴认同需求强烈等相互作用,加剧网络心理问题。

二、价值观重塑视角下,网络心理问题表征与影响

价值观作为个体行为选择与判断基础,对网络心理健康具有根本性影响,从价值观重塑视角审视,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表现出明显认知失调特征,主要体现为世界观混乱、人生观功利化等状况。网络世界价值多元碰撞导致学生价值判断困难,网络舆论场两极分化使部分学生陷入价值认同困境,网络信息碎片化阅读习惯使学生思考深度下降难以形成系统化价值认知,网络流量崇拜与即时满足心理促使功利主义倾向滋长。虚拟社交中情感表达扭曲影响真实情感体验能力,网络暴力现象令学生产生心理防御机制,不利健康人格养成,网络社区极化使学生易陷入思想孤岛。这些问题本质上反映出大学生价值观构建过程中遇到网络环境干扰,未能建立稳固价值体系应对复杂网络生态,因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困扰。

网络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先作用于思维方式,网络思维碎片化、娱乐化特征使学生逻辑思考能力下降批判性思维发展受阻,影响学习状态,网络即时反馈习惯使学生难以适应需要长期投入学习探究,影响社会适应能力,虚拟社交替代现实交往使学生社会技能发展不足。价值观扭曲又反过来加剧网络心理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从价值观重塑角度解决网络心理问题具有关键意义,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网络观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强价值判断力,构建积极网络互动模式。具体而言价值观重塑应聚焦三方面:一是认知层面帮助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形成理性网络认知,二是情感层面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网络情感体验,避免情绪过度依赖虚拟世界,三是行为层面培养学生自律网络行为习惯,促进虚拟与现实世界平衡发展。

三、思政教育融入下,网络心理健康引导与提升

思政教育作为塑造大学生价值观核心力量,应主动融入网络生态创新引导方式,高校辅导员应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网络思政意识,充分认识新媒体环境特点及其对学生心理影响,将网络心理健康纳入思政工作体系。创新教育方法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思政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互动式教学提高思政教育吸引力,注重内容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文化表达,以学生喜闻乐见形式传递主流价值。强化榜样引领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朋辈影响力,建立网络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网络心理问题学生提供及时帮助。

具体实践中应当采取多元策略促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一方面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信息辨别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引导理性使用网络,另一方面开展价值观引领活动如网络文明志愿服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内化正确价值观。与此同时创设健康网络交流空间如校园网络社区、主题讨论平台等,引导学生建立积极互动模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网络心理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网络使用与心理健康关系,建立网络行为监测预警机制对沉迷网络学生进行早期干预,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形成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合力。通过这些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网络观念,构建健康网络心态促进价值观重塑与网络心理健康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思想引领与心理健康双重目标。

结论: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特点,其根源在于价值认同危机与判断能力不足,探究探索以价值观重塑为核心思政引导策略,强调应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引导方式构建多维引导体系。网络心理问题与价值观建构密切相关,通过思政教育融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网络观念,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增强价值判断力,有助于解决根本性问题。高校辅导员应把握时代特点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变化,创新思政工作方法实现价值引领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华康.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策略[J]. 新丝路,2024(19).

[2] 陈玲 .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创新途径研究 [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2, 22(5):139-142.

[3] 洪晨嘉.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优化策略探析[J]. 时代报告,2022(43):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