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视域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策略探究
邢蔓蔓
廊坊市第八高级中学 065000
引言:
高中生物学科因实验性、观察性与抽象性等特点,对传统教学提出挑战,而数字化技术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当前数字化教学环境正逐步完善,各类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仿真软件等教学工具不断涌现,为高中生物教学带来深刻变革。聚焦数字化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策略,从教学模式创新、实施路径优化、教学体系完善三方面入手,探索科技赋能生物教学途径,以期为教师提供参考。
一、数字化技术融入生物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受限于静态呈现与单向传授,而数字环境下教学呈现出动态性、交互性与个性化特征。微课教学模式使抽象概念讲解更加直观清晰,教师通过精心制作微视频,将微观过程转化为动态图像,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认知。翻转课堂模式改变了知识传授顺序,学生提前自主学习,课堂时间用于探究讨论与知识内化,提高学习效率。混合式教学整合线上线下优势,构建多维学习空间,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建立虚拟与实体课堂互补机制,智慧课堂环境下,即时反馈工具扩展师生交流渠道,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增强学习兴趣与效果。个性化学习轨迹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学习系统根据学情推送适配资源,满足差异化需求使课堂从统一步调转向多元节奏,促进每位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细胞中的无机物教学为例,教师应当采用数字化技术创设全新学习情境,课前,学生通过微课视频了解水分子结构特点,掌握氢键形成原理,为理解水分子极性奠定基础。课堂伊始教师利用分子可视化软件展示水分子三维结构,让学生操作分子模型,观察氢氧原子空间排布,直观感受分子极性特征。讲解水生物学功能时,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模拟细胞内水分子运动状态,展示水作为溶剂、参与代谢反应等多种功能。学习无机盐知识点时,虚拟实验平台支持学生探究不同离子对生物体影响,如模拟缺钙环境下植物生长状况,或观察钠钾离子浓度变化对神经细胞膜电位影响。课堂互动环节,学生使用平板电脑参与知识竞答,系统即时生成答题热力图,帮助教师识别共性问题。课后,学习平台根据每位学生答题情况,智能推送针对性练习与拓展资料,如缺乏对渗透作用理解学生会收到相关微视频与模拟实验链接,实现个性化巩固与提升。
二、数字化资源整合生物内容,优化教学实施路径
高质量数字教材、微课视频、虚拟实验等资源建设丰富教学素材库,特别对微观概念理解提供直观支持,资源应用策略呈现多样化特点,根据教学目标与学情分析,采取知识讲解、实验教学、复习巩固等环节差异化整合方式。资源共享机制建立促进优质内容流通,校际联盟、教研共同体等组织形式推动集体智慧汇聚。开放教育资源引入扩展教学视野,国内外权威单位课程为高中生物学习提供高水平补充。数字化评价体系构建优化教学反馈机制,智能测评系统提供详细学情数据,电子档案袋、学习日志等工具记录学习全过程促进形成性评价实施。资源整合过程中关注系统性与序列化设计,按照认知规律组织数字内容,确保学习路径清晰且高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从碎片化学习向系统化学习转变。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为例,教师应当构建数字资源支撑下全流程学习方案。起始阶段,通过三维动画展示磷脂分子结构特点与双分子层排列方式,学生借助分子模拟软件探索疏水尾与亲水头排列规律,建立对细胞膜基本结构认知。膜蛋白学习环节,数据库资源提供各类膜蛋白三维结构模型,学生可旋转观察不同类型膜蛋白空间构象,理解其功能多样性。流动镶嵌模型讲解时,虚拟显微镜技术呈现膜组分动态变化过程,结合荧光标记技术模拟实验,观察膜蛋白随时间位置变化。物质跨膜运输部分,交互式仿真平台支持学生模拟不同浓度梯度下扩散速率变化,或调节 ATP 供应观察主动运输效率改变。细胞内吞与胞吐过程可通过时序动画精确展示,学生通过触控屏幕操作,引导囊泡形成与融合。跨学科资源整合方面,引入物理学渗透压原理交互式演示,数学模型描述膜通透性变化规律,帮助学生建立学科间知识联系。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数字化平台支撑生物实践,完善教学实施体系
传统生物实验受条件限制,而虚拟实验室突破这些限制,提供丰富实验机会。学生可通过虚拟平台进行显微操作、解剖实验、生理测量等活动,熟悉实验流程与技能。危险性实验如基因工程操作、病原微生物培养等,也可在虚拟环境中安全开展,虚拟实验与实体实验结合,形成预习- 实操-拓展完整链条,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基于问题驱动,学生可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模型构建软件等开展生物学探究。比如生态调查中,学生通过移动采集设备记录数据,利用统计软件分析物种多样性指数,形成研究报告。平台还提供协作功能,支持小组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学科融合平台促进了跨学科学习实现,生物学与信息技术、数学等学科交叉日益密切,融合平台为学生提供跨界学习机会。生物信息学初步、数学建模等主题学习中,学生可利用编程工具分析基因序列,建立种群增长模型,体验学科交叉魅力。此类活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为未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在线科学社区,学生可参与科普活动、科学竞赛与研究项目,接触前沿生物学话题。平台还连接学校与科研单位、企业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与专家指导,比如,基因编辑技术讨论中,可邀请探究人员线上讲座,学生直接与专家交流,拓展学科视野。
结论:
通过数字化技术融入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数字资源整合优化教学路径、数字平台支撑实践完善教学体系三方面协同发力,能够有效提升生物教学质量与效率。探究发现,数字化教学环境中,教师角色正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学生学习方式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教学评价则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未来发展中,需进一步关注数字资源建设质量、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以及数字伦理教育等方面,推动生物学科教学模式持续创新,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欣, 季婷. 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高中生物教学[J]. 国外畜牧学( 猪与禽 ),2025,45(03):84-86.
[2] 鲁伟伟 . 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沉浸感与互动性 [C]// 广东教育学会 . 广东教育学会 2025 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 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 ;,2025:1342-1345.DOI:10.26914/c.cnkihy.2025.009364.
[3] 付 芳 . 数 字 化 技 术 在 高 中 生 物 实 验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成功 ,2025,(0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