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堂管理有效性提升策略探究
刘彩霞
廊坊市第七中学 065000
引言:
高中阶段是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与思维能力培养关键期,而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其课堂管理效能直接影响学生历史思维形成与学科素养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高中历史教学面临新要求与新挑战,传统课堂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立足当前教育背景,探究高中历史课堂管理有效性提升路径,对于优化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高中历史课堂管理现状,探寻问题成因,构建科学管理策略提出实践推进机制,希望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高中课堂管理现状分析,问题识别与成因探寻
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普遍存在学生参与度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堂互动单向、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历史思维训练缺乏系统性。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主导倾向明显,学生历史探究能力培养受限,导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难以有效形成。高中历史课堂组织结构较为固化,缺乏灵活调整机制,难以适应不同教学内容与学情需求,管理评价体系方面,过于注重考试结果,忽视学习过程评价,致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历史学科兴趣培养受阻。信息技术应用不充分,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融合程度低,影响教学效果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纪律管控较为传统,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培养不够。
这些问题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教学理念束缚,应试教育影响依然存在,历史学科实用价值认识不足,导致课堂管理目标偏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向,教师专业能力结构不完善,历史学科教学知识与管理技能结合不够紧密,缺乏系统培训与提升途径。历史学科特性认知不足,未能充分把握历史教学规律,管理策略缺乏学科针对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优质历史教学资源获取渠道受限,影响课堂管理实施效果。
二、高中课堂管理策略构建,方法创新与路径优化
教师需要重构课堂互动机制,建立师生共建文化氛围,通过设计层次化问题链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观点辩论与史料分析活动,采用提问轮转制度确保全员参与,培养历史思辨能力。创新历史情境教学,运用角色扮演、模拟法庭与历史场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历史情境中,增强学习体验感与代入感。优化课堂组织结构,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调整形式,如专题探究可采用项目式学习,事件教学可运用案例分析法,人物教学可实施评析会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开发学习档案袋记录思维发展轨迹,设计探究任务单评估史料分析能力,组织小论文写作考查历史叙事能力,形成全方位评价机制。
以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两次鸦片战争教学为例,课堂管理策略可具体实施如下:课前组织学生分组收集鸦片战争相关史料,包括中英《南京条约》、《天津条约》文本、林则徐禁烟活动记录与英国议会辩论记录等。课堂伊始通过播放鸦片战争相关影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历史思考,设计林则徐禁烟决策分析问题链,让学生从国际贸易、社会危机与外交关系等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组织虎门销烟历史情境剧表演,学生扮演林则徐、义律等历史人物,再现历史场景,然后开展鸦片战争责任追究模拟法庭活动,分设控辩双方,以历史证据为依据展开辩论。之后引导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后所签条约,通过填写对比表格明晰我国主权沦丧过程,组织鸦片战争与近代国家命运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全程观察评价,记录学生参与度、史料运用能力与历史思维水平,课后布置从鸦片战争看西方列强侵略本质微型文本,学生通过历史叙述表达历史认知与价值判断,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三、高中课堂管理实践推进,机制完善与保障强化
构建组织保障机制学校成立历史学科教研团队,定期开展课堂管理专题研讨,分享优秀经验,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与教学反思活动,促进管理能力提升,推动校际交流合作,拓展教师视野,激发管理创新意识。完善资源支持体系,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与历史遗迹等,拓展课堂边界,建设历史专用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历史地图与时间轴等辅助工具,为课堂管理创新提供物质基础,开发校本教材结合地方历史特色,增强教学针对性与吸引力。健全监督反馈机制实施课堂教学质量监测,定期收集学生、同行与专家评价意见开展学科教学诊断,针对课堂管理问题提供专业指导,建立教学反思制度促进教师自我完善与持续发展。
以高中历史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全球航路的开辟单元教学为例,课堂管理实践可具体落实如下:学校历史教研组集体研讨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以大航海时代背景下全球联系初步形成为核心主题,组织教师赴海事博物馆考察学习,收集航海文物图片与历史资料,丰富教学素材库,邀请海洋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提升教师学科素养与教学能力。课前教师设计探索世界航海日志项目学习单,引导学生查阅哥伦布、达伽马与麦哲伦等航海家事迹,准备全球地图、指南针模型与航海仪器图片等实物教具,创设航海探险情境。课堂中,通过播放《大航海时代》纪录片片段导入新课,展示世界地图,学生在地图上标绘主要航线,直观理解地理大发现过程,组织航海家会晤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航海家,介绍航海路线、探险经历与历史贡献。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大航海活动促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过程,通过绘制全球贸易路线图理解历史变迁,开展大航海时代评价辩论会,从不同文明角度思考地理大发现影响。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
高中历史课堂管理有效性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更新、策略创新与机制完善多维度协同推进。通过分析当前高中历史课堂管理现状与问题成因,构建了包含互动机制重构、情境教学创新、评价体系优化等核心策略,并提出组织保障、资源支持、监督反馈等配套措施。有效历史课堂管理应立足学科特性,注重学生主体性培养,强化过程性管理,实现教学管理与育人功能统一。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历史课堂管理创新模式,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更加丰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段芳林 .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设计研究 [D].湖北师范大学 ,2022.DOI:10.27796/d.cnki.ghbsf.2022.000202.
[2] 韩 晓 春 . 高 中 历 史 课 堂 学 生 自 主 管 理 策 略 探 讨 [J]. 读 写算 ,2022,(01):126-128.
[3] 王 彦 斌 . 新 课 改 下 加 强 高 中 历 史 课 堂 管 理 的 措 施 [J]. 学园 ,2021,14(18):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