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园共育模式下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

作者

周晔

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二幼儿园 黑龙江 哈尔滨 150300

引言

情绪是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形成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部分幼儿出现情绪调控不足、情绪表达过激或情绪依赖性强等问题,给个体的身心发展和家庭教育带来挑战。教育部多次强调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应互为补充,共同承担起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任务。家园共育模式下,如何通过科学策略提升幼儿情绪管理能力,是当前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出发,探讨有效路径,以期为家长与教师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

一、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价值

幼儿情绪管理能力是个体在情绪体验、表达和调控方面的综合能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它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能够有效管理情绪的幼儿,能够缓解焦虑、恐惧或愤怒等负面情绪,减少攻击行为和情绪依赖,提高适应能力。其次,它对学习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提升注意力集中度和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探索和认知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此外,情绪管理能力对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幼儿通过合理表达和调控情绪,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分享,形成初步的社交能力。最后,它促进个性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情绪调控不仅是自我认知的重要表现,也是自我调适能力的体现,有助于幼儿形成自信、稳定和积极的人格特质。因此,加强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其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家园共育模式下幼儿情绪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与园所教育理念不一致

部分家长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情绪教育,导致家庭与园所之间出现教育目标偏差,幼儿难以形成稳定的情绪管理方式。同时,这种理念差异容易让幼儿在不同环境中产生混乱,不利于情绪调控的连贯性与一致性。此外,家长与教师在教育方法和期望上的分歧,还可能引发幼儿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其在情绪表达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困惑与焦虑。

(二)家长情绪素养不足

一些家长在育儿过程中自身情绪调控不佳,表现为急躁、焦虑,甚至把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从而削弱了榜样示范的积极作用。此外,缺乏情绪管理意识的家长难以正确识别幼儿情绪信号,容易在日常教育中出现误解或冲突。长期来看,这种情绪传递可能导致幼儿情绪不稳定,形成依赖性或回避性行为,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水平。

(三)幼儿园教育方法单一

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注重纪律约束和知识传授,缺乏系统的情绪管理课程,导致幼儿情绪教育流于表面。这种单一方法不能满足幼儿情绪发展的个体差异,限制了他们情绪表达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幼儿在园所中缺乏参与和体验不同情绪情境的机会,导致情绪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受限,影响其长期心理健康与社会交往技能。

三、家园共育模式下促进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和谐沟通氛围,强化家园情感联结

借助搭建系统的家园沟通架构,像定时家长会、育儿交流微信群、家园联络手册以及每周沟通记录,家长和教师可及时知晓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里的情绪表现,教师借助对幼儿日常行为与情绪波动的观察和记录,为家长给予具体反馈和指导意见;家长于家庭中可交流幼儿居家时的情绪体验和处理方式。双方达成信息共享与反馈的封闭循环,既利于教育理念和方式的统一,又可使幼儿于不同环境中体会到连贯的关怀与认同,由此提升安全感,推动情绪平稳发展,教师与家长交流时可相互分享情绪管控的经验与策略,构建共同成长的教育情境,给予幼儿全面的情绪支撑[1]。

(二)开展多样化活动,提升幼儿情绪调控能力

幼儿园与家庭需共同规划多元化情绪教育活动,借助游戏、音乐、美术、角色扮演、情绪故事等途径,使幼儿在愉悦氛围中掌握情绪识别与表达能力,运用绘画来展现愤怒或者喜悦的情绪,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社交情境,助力幼儿领会他人情感,提升共情本领。父母可安排按日或按周的情绪交流活动,像分享当日最愉悦或最沮丧的事儿,也能引领幼儿创作情绪笔记,经由活动与日常生活动态衔接,幼儿可逐渐掌握自我调控情绪、应对挫折与冲突的能力,同时在实操里积累经验,这类多样化活动既提高了幼儿的情绪表达水平,还提升了他们心理上的抗压能力,为构建良好社会行为和自我管控能力创造条件[2]。

(三)构建家园协同机制,提高家长与教师情绪素养

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受家长与教师情绪素养直接作用,搭建家园合作机制极为关键,学校可定时开展家长培训、教师研讨活动与心理辅导课程,使双方掌握情绪辨别、调节及表达的科学办法,教师和家长经交流达成统一的情绪管控策略,比如在处理幼儿遭遇的挫折、冲突或者焦虑状况时采用相同的疏导方式。家长和教师充当情绪管控的楷模,以自身稳定的情绪呈现和积极处理办法,为幼儿提供直观的范例,双方在教育活动里构建的协同体系可及时调节并优化教育方式,让幼儿在家庭与园所环境里得到连贯且稳定的情绪管理引导,以此促使情绪管理能力不断发展、心理健康稳步增强[3]。

结论

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对其心理健康、社会交往及人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家园共育模式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紧密合作,实现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一致性,为幼儿提供稳定、支持性的成长环境。本文分析了当前家园共育中存在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家长情绪素养不足、园所教育方法单一及沟通不畅等问题,并提出营造和谐沟通氛围、开展多样化活动、构建家园协同机制及实施个性化指导等策略。实践表明,通过科学的家园共育策略,可有效促进幼儿情绪识别、表达与调控能力,增强其心理韧性和社会适应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思琦 . 幼儿公共关系与家园共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公关世界 ,2025,(15):121-123.

[2] 马小婧 . 家园共育在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中的作用与实践分析 [J]. 新教育 ,2025,(20):91-93.

[3] 张智超 , 常媛媛 . 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体育活动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J].体育科技 ,2025,46(04):58-60.

作者简介:周晔(1988.10-),性别:女,籍贯:中国,民族:汉族,学历:本科,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