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乘法数与运算的一致性教学策略

作者

赵晨皓

陕西省高陵区泾渭西营中心小学 邮编:716100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数学乘法教学中数与运算一致性问题,提出构建统一认知体系、设计系统训练路径及优化实践教学模式三大策略。通过认知层面关联乘法概念与基本性质,训练层面融合思维方法与算法技巧,实践层面贯通应用情境与迁移拓展,形成完整教学链条。探究表现出数学概念、运算规律、应用能力三维一体化趋势,为提升小学生乘法学习效能提供可行路径。

关键词:乘法认知体系;算法技巧训练;应用迁移能力

一、构建乘法概念与运算性质统一认知体系

小学数学乘法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认知体系,将乘法概念与运算性质有机融合。乘法概念引入应立足直观情境,从重复加法向乘法过渡,借助物品分组、图形排列等生活场景,突显乘法本质为同数累加简化表达。教师应该设计阶梯式认知活动,引导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如摆小棒、排积木,过渡至半具体图形表征如点阵图、长方形面积模型,再到抽象符号表达如3×4=12,实现认知表征层次递进。同时注重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性质融入概念学习全程,不将性质作为孤立知识点传授而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5×6与6×5结果相同,感悟交换律普适性;通过计算2×3×4不同顺序结果一致,体验结合律作用;通过拆分7×8为7×5+7×3,理解分配律应用。

教师需要尤应关注乘法单位一致性原则,强调乘数乘数含义区分,避免学生陷入几个几固化思维,为后续小数、分数乘法奠基。此外,乘法与加减法联系需适时建构,通过问题变式如3+3+3→3×□或4×5→5+5+5+5,促进运算间联系认知。教材编排宜遵循螺旋上升原理,一二年级聚焦基本概念形成,三四年级强化性质应用理解,高年级促进运算本质抽象提升。教师实施认知建构过程中应注重概念形成关键点突破,利用多感官参与策略,创设动手实践机会,实现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跃迁。

二、设计乘法思维与算法技巧系统训练路径

乘法思维训练应围绕计算流畅性与灵活性双重目标展开,构建从感知认识到灵活运用的完整路径。基础阶段重点培养乘法口诀熟练应用能力,通过情境化、游戏化、规律化三重策略增强记忆效果,克服机械记忆弊端。口诀教学不宜采用枯燥重复模式,应引入意义理解策略,帮助学生发现表面现象背后数学规律,建立数量关系认知图式。算法技巧训练需构建清晰进阶体系,从基本乘法到复合运算,设计认知跳板与思维支架。教师应揭示计算的原理本质,让学生理解各类算法内在联系与区别,避免流于形式操作。乘法估算能力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多样简化方法,培养学生合理判断结果范围能力。计算训练遵循理解—熟练—灵活螺旋上升路径,在每个层次设置足够练习与思考机会。错误类型分析成为教学调整关键依据,通过典型错例引导反思,强化认知冲突与调整。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教学为例,教师应该采取三阶段教学模式实施口诀学习。第一阶段通过小兔分萝卜情境导入,设置九只小兔每只得9根萝卜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或画图直观感受9个9排列形态,建立乘法意义理解。继而引导观察9乘以1至9各积特点,发现规律:一至四乘以9积个位分别为9、8、7、6;五至九乘以9积个位分别为5、4、3、2、1;积十位与个位和恰好等于9。第二阶段设计数字城堡游戏,将1至9九个数字卡片分别贴于教室九个位置,学生抽取乘号卡片如×9,快速跑向正确积所在位置,通过身体运动强化记忆。第三阶段组织乘法小达人竞赛,学生两两组合进行口诀接力,一人说6×9,另一人迅速回答54并出新题,培养快速反应能力。课后布置趣味性作业如制作9乘口诀表,将积按规律用不同颜色标记,发现数字排列美感;设计乘法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9乘法应用场景,如超市购物、图书排列等,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乘法应用与迁移能力实践教学模式

乘法实践教学应构建情境引领、问题驱动、能力迁移三维一体模式,形成完整应用链条。拓展乘法应用情境需超越传统场景局限,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如智能科技、环保节能等主题,强化学习现实关联。教学设计应遵循问题链构建原则,按照认知规律由简单应用逐步过渡至复合应用与开放应用,呈现螺旋上升结构。问题理解策略成为应用能力培养关键环节,通过图示化表征、条件分析、数量关系构建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问题解决思维框架。文字描述转换成数学表达式训练需贯穿全程,通过语言符号双向转化活动,强化数学表征能力。乘法迁移教学应关注知识网络构建,寻找不同数学主题间联结点,架设认知桥梁。核心素养导向评价机制需兼顾结果与过程,关注解题思路、策略选择、反思调整等表现,形成激励性反馈系统。合作学习平台构建成为交流表达能力培养途径,通过小组问题解决活动,促进思维碰撞与深度交流。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应该设计校园环保行动主题实践活动。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学校每天产生废纸264千克,如需计算25天共产生多少废纸并评估回收价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特点,观察264与25均为多位数,思考计算方法。继而通过四步教学策略实施:第一步,类比迁移,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思考如何拓展至两位数乘法;第二步,算理探究,通过分解25为20+5,计算264×20与264×5分别等于5280与1320,继而求和得6600,理解分配律应用;第三步,竖式建构,将264×25竖式书写过程与分解计算过程对比,理解先算个位5再算十位2,最后求和本质;第四步,估算验证,引导将264约为300,25约为30,估算积约为9000,判断6600合理性。随后拓展应用层次,增设问题:若25天废纸回收价格为每千克0.45元,设计环保宣传栏需138元,剩余资金能否添置花草。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通过计算264×25×0.45=2970,减去138后剩余2832元,发现资金充足。教师组织开放讨论:如何合理规划剩余资金用于绿化项目?学生需应用预算、比较等数学思想提出方案。

结论:小学数学乘法数与运算一致性教学策略构建需立足学生认知规律,通过体系化设计实现概念理解、技能训练与应用实践一体化发展。本文提出认知体系建构重在概念与性质融通,训练路径设计强调思维与技巧并重,实践模式优化聚焦应用与迁移贯通。三大策略形成递进关系,共同指向乘法学习深度理解与灵活应用目标。未来教学实践应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乘法教学融合路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化学习需求,推动乘法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路叶娜. 数的运算教学思考[J]. 教育研究与评论,2023(19):48-52. DOI:10.3969/j.issn.1674-4632.2023.19.009.

[2] 陈露.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一致性的建构与实践[J]. 数学之友,2024(2):23-25,28.

[3] 于淼. 基于四年级小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以多位数乘法为例[D]. 吉林:延边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