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尖上的对话”: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传统编织艺术的开展

作者

古伟玲 江丽红

广州市天河区金燕幼儿园 广州市天河区侨英幼儿园 510000

引言: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以教育目标、幼儿发展水平为基础,通过有目的地设计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可以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探索欲,是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编织艺术融合了编与织两种工艺,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幼儿的学习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1。将传统编织艺术融入区域活动中,与幼儿的需求相契合,可为幼儿提供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传统编织艺术的价值,以传统编织艺术为素材,优化区域活动,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下,自主地进行实践探索。

一、依托幼儿发展,选择合适编织内容

3~6 岁的儿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等的不同,使幼儿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若采用单一的教学内容,会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为了实现传统编织艺术价值的最大化,确保传统编织艺术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编织内容,确保编织内容安全性的基础上,也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适度挑战进而为幼儿技能的成长助力[1]。

例如,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其对手指的控制能力相对不足,仍有部分幼儿是采用抓握的方式拾取物品,部分幼儿采用的是三指捏,但无法实现对绳子的精准处理。所以在对小班幼儿进行传统编织艺术教学中,为了满足幼儿的基本情况,并让幼儿体会民间传统编织的艺术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手工编织的过程展示到幼儿面前,激发幼儿对传统编织艺术的兴趣。而在幼儿对知识有基本了解之后,教师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让幼儿完成“穿鞋带”,并开展“系鞋带大比拼”等活动,提高幼儿编织兴趣的同时,也可以辅助幼儿巩固“穿”等技法。

中班幼儿其三指捏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且经过小班的训练,其对缠绕、穿、结艺等操作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由于幼儿能力的限制,其还不具备将想象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所以在开展传统文化编织活动中,教师可以从简单的作品入手,让幼儿通过自己前期学习的各种技巧,在编织网上完成“章鱼”等的编织工作。通过该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还可以在“变现”的过程,让幼儿体会到传统编织艺术的魅力,让幼儿可以持续的投入传统编织艺术学习中,为拥有更加纯熟的编织技巧,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经过前期的学习,对编织艺术已有了基本的了解,单一的编织区域活动,无法满足幼儿学习的需求。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利用不同节日中的特定编织内容,让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理解的同时,也可以主动参与编织区域活动中。比如,清明节有戴柳的习俗,其寓意着驱灾辟邪、祈福迎祥。教师可以从该方面入手,以柳条为材料,通过编织的方式,带领幼儿将材料编织成帽子、项链等。通过有效的活动设计,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可以让幼儿了解更多中华传统文化习俗,提升幼儿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能够主动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

二、创设编织环境,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幼儿对信息的接收能力相对较高,良好的环境,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中,教师也需要重视环境的创设,通过美化环境,让幼儿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编织艺术氛围中,完成对幼儿潜能的深度挖掘[2]。

例如,教师需要在活动室中,安排一个专门的区域开展编织活动,考虑到编织手工艺的色彩相对较为单调,在环境选择中,教师可以将编织区域安置在宽敞、明亮的环境下,借助阳光的“补光”,提升编织手工艺的“观赏度”,强化手工艺对幼儿的吸引力。由于编织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幼儿无法可能无法完成编织工作。所以教师可以将幼儿编织的半成品投放到区角,幼儿可以利用自己的晨间等课余时间进行编织。在区域活动中,为了强化环境对幼儿的吸引力,在编织区内,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兼具美感与实用价值的手工艺作品,让幼儿可以切实地体会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例如,色彩缤纷、触感柔软温暖的毛毛球是每一位幼儿的心头爱,简易版的小蝴蝶具有更高的艺术属性,美丽多彩的手链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冬季的温暖,也是幼儿喜爱的时尚搭配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内容,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创设相对应的情境,通过特定的环境,激发幼儿对传统编织艺术的兴趣,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认识,提高幼儿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三、结合编织主题,投入不同层次材料

材料是编织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适的材料投放,可以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更多的知识,是推动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幼儿可以在编织区域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教师也需要结合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幼儿在情感等方面的需求。

例如,小班的幼儿,其对身体控制能力处于提升阶段,所以在材料投放中,需要尽可能投放一些半成品,并让幼儿通过简单的“穿”等操作,就可完成,达到训练幼儿能力,并降低活动难度的目的。中班的幼儿,其操作能力较强,所以可以重点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材料。比如,在《九九重阳节》活动中,针对“我给爷爷奶奶织围脖”的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小假人,让幼儿给假人编织围脖,并尽可能让爷爷奶奶参与其中,通过一起织围脖,感受节日的气氛[3]。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编织艺术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可以凸显教育的人文性、科学性、工具性,真正实现幼儿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感知能力等的提升,是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符合幼儿园现代化教育的需求。教师需要明确传统编织艺术的价值,从内容设计、材料投放、环境创设等角度入手,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可以成长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张孔雪, 孙山.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开展传统编织艺术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 ,2025,(02)161-163.

[2] 范佳莹 . 幼儿园大班美工区区域活动中幼儿主动学习研究 [D]. 青海师范大学 ,2024.

[3] 王亚茹 . 幼儿园公共传统手工艺活动区域中混龄活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D]. 长春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