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运动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秦强
雅安市雨城区成实外学校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体育教育由传统技能传授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核心素养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多维要素,其中运动能力作为基础支撑直接关系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当前小学生运动能力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探索有效培养路径探究立足体育核心素养视角,分析小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现状探讨培养策略,提出提升路径期望能够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体育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运动能力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阶段学生运动能力呈现出明显分化趋势,部分学生表现出运动兴趣浓厚、动作协调性强等积极特征,然而大多数学生仍存在运动参与度不足、运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运动时间保障机制不完善,学校体育课程安排未能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育活动常被其他学科挤占,运动场地设施配置不均衡,城乡学校间存在明显差距部分农村小学甚至缺乏基本运动场地与器材。体育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过分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趣味性体验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评价体系过于关注成绩表现忽视过程性评价与个体差异,挫伤部分运动基础薄弱学生积极性,家庭支持力度不足,家长普遍重智轻体观念影响,对孩子参与体育活动支持不够甚至出现阻碍现象。
体育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运动能力培养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从宏观政策环境看国家双减政策实施为增加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创造条件,各级教育部门陆续出台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计划为运动能力提升提供政策保障。从学校教育视角看课程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体育学科地位逐步提升越来越多学校开始重视体育特色建设,探索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从社会环境层面看全民健身意识增强,社区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为学生课外运动创造良好条件。然而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仍然存在,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较重体育活动时间不足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体育核心素养理解不够深入教学实践中难以有效落实。
二、体育核心素养融入中,小学生运动能力培养策略
构建体系化课程实施方案是提升小学生运动能力关键举措,体育课程设置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原则设计螺旋上升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运动能力获得持续发展。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与体能训练有机结合,构建多元化运动项目体系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引入游戏化、情境化教学策略,通过趣味性体育游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在愉悦氛围中提升运动能力。加强课堂组织管理,合理安排课堂运动密度与强度确保每位学生获得充分练习机会,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进步而非简单比较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运动心态与习惯。
拓展多元化运动实践场域是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运动能力培养重要路径,构建课堂 + 课间 + 课后三位一体运动体系,打破传统课堂局限将运动能力培养融入全天校园生活,推进大课间活动常态化开展,设计丰富多彩集体操、武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学生广泛参与。完善课后服务体育项目供给依托学校特色与优势资源,开设多样化体育兴趣小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定期举办班级、年级、校级体育比赛营造浓厚运动氛围。积极推进体教融合引入社会体育资源,通过与专业体育俱乐部合作为有潜力学生提供专业训练机会,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开发适合小学生使用体育学习 APP 或小程序,实现线上线下结合指导拓展运动学习时空边界,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专业指导形成终身受益运动习惯。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体育核心素养评价下,小学生运动能力提升路径
建立多维度科学评价体系是运动能力有效提升重要保障,改革传统评价方式构建包含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等多维指标评价框架,全面反映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状况,注重个体差异性评价根据学生起点水平设定个性化发展目标,关注进步幅度而非绝对成绩激发每位学生进步动力。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策略,通过日常观察、阶段测试等多种方式收集评价信息,形成学生运动能力发展全景图;引入自评互评机制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合作评价能力,促进元认知发展。建立电子成长档案记录学生运动能力发展轨迹,为精准指导提供数据支持,评价结果应用方面避免简单排名与奖惩,而是将结果转化为改进建议与发展方向,指导后续教学实践形成评教学相长良性循环。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运动能力综合路径,加强家校协同,通过家长会、开放日等形式宣传体育运动价值,提升家长对体育重要性认识,定期发布家庭体育指导建议引导家长陪伴孩子开展适宜运动,形成家校互动育人格局。推进校际合作组织区域性体育教研活动与比赛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与经验互鉴,深化校社协同,主动对接社区体育场馆与设施拓展学生课外锻炼场所,联合社会体育组织开展公益培训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整合医疗卫生单位资源,定期开展学生体质监测与健康教育为科学锻炼提供专业支持,构建区域性运动能力提升共同体,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形成相关部门主导、学校主体、家庭参与、社会支持全方位育人网络,为小学生运动能力全面提升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结论:
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运动能力培养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推进。通过分析小学生运动能力现状探索培养策略,提出提升路径,探究认为应树立正确体育教育理念,将运动能力培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与内驱力完善评价机制,为精准指导提供依据强化协同育人,构建良好体育生态环境。期待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促进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与运动能力协同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庆新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结构化教学 [J]. 教育科学研究 ,2024(3):60-67.
[2] 姚卫 .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效果研究 [J]. 体育科技 , 2024(6).
[3] 凌翔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应用研究[J].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