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中小学语文项目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

作者

高修洋

吉林省敦化市青沟子乡学校  133708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面临转型升级重要契机,如何立足乡土资源优势实现语文教学创新成为亟待解决问题。乡土文化作为学生生活环境中最熟悉文化形态,蕴含丰富教育资源将其融入语文教学过程,通过项目化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探究基于实际教学情境,探索构建具有地方特色语文课程体系,期望能够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提供可借鉴实践路径。

一、乡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创新

乡土文化作为农村学生成长环境中最亲近文化形态,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深厚历史底蕴,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使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农村中小学语文课程创新应从地方特色文学作品选取入手,挖掘民间故事、谚语等文化元素构建系统化课程资源库,通过引入地方传说、民间工艺等乡土文化内容使教材更具地方特色,建立学生与文本间情感共鸣。教师应当根据当地文化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如《家乡民间故事集》《本地方言词典》等,让学生在熟悉情境中学习语言文字。课程创新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上,打破传统单一文本学习模式采用主题式整合方法,如家乡节日、民间工艺等专题单元,将听说读写训练与乡土文化考察、调研相结合形成多维度知识网络。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乡土文化资源中心收集整理当地文学作品、民间艺术形式、历史典籍等资料,为课程开发提供素材支持,同时邀请民间艺人、乡村作家等走进课堂开展专题讲座与技艺展示,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认同感。语文课程评价体系也需创新,除考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外还应关注学生对乡土文化理解程度、探究能力与创造性表达能力,建立包含乡土知识积累、文化调研报告等多元评价指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深入思考。乡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创新过程中应注重文化价值引领,帮助学生从中汲取优秀传统精神培养文化自信与家乡情怀,使语文学习成为认识世界、传承文化重要途径。

二、项目化教学设计,学生能力培养

项目化教学设计作为现代教育实践中重要方法体系,通过构建真实情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其本质在于打破传统知识传授模式强调学习过程整体性与目标导向性。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项目化设计应立足乡土文化资源优势,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与兴趣特点精心设计系列学习任务,形成完整知识建构路径。项目设计过程遵循问题引领、资源支持、合作探究、成果生成四大环节,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通过提供学习支架、创设探究情境等方式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与能力发展。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表现为多个维度:语言应用能力通过问题解决与表达交流获得提升,思维品质在分析判断与创造性思考中得到锻炼,合作精神在团队协作过程中逐步形成,文化理解力则在乡土文化探索中不断深化。项目评价应采用全程性、多元化方式关注学生成长过程,运用档案袋评价、小组互评等多种形式全面反映学习成效。

以七年级上册《春》一课项目化教学为例,应当设计家乡四季风情画综合探究项目,引导学生从课文学习延伸至乡土文化考察。项目先让学生深入解读朱自清笔下春天意象与抒情特点,感受文学作品中时间流动与空间描绘艺术,继而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家乡春天景象,采集乡间谚语、歌谣中关于春天描述,访谈长辈了解传统农事活动与节令习俗。学生以小组形式整理分析所收集材料比较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中春天表现异同,最终创作表现家乡春天特色作品,可以为诗歌、散文、摄影作品或绘画等多种形式,通过此项目实施学生不仅深化对文学作品理解,更将语文学习与乡土文化、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课程评价环节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参与度、资料收集质量、团队协作情况及最终作品创作水平,形成激励性评价机制。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综合实践探索,教学模式构建

综合实践探索作为项目化语文教学深化与拓展途径,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将语文学习延伸至更广阔社会环境与生活情境中。农村中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式构建应立足乡土资源优势,建立课内学习—课外拓展—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课程结构,形成螺旋上升学习路径。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包括地方文化场馆、民间艺人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实践平台,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可以包括文化考察、田野调查等满足不同学习需求。教师角色定位为实践活动引导者与组织者,通过精心设计活动流程提供必要支持与指导,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活动评价应打破传统单一评价模式,建立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参与度、问题解决能力等多个维度,形成激励性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持续探索与反思。

以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为例,应当设计探寻家乡世外桃源综合实践活动,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涵,分析陶渊明笔下桃源世界特点及其思想内涵,继而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探访本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村落、自然景观或文化遗址,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村民等方式收集整理关于该地区历史变迁、人文风貌、等资料。学生可以分组完成不同任务,如历史考证组负责挖掘地方历史沿革,风景写生组记录自然人文景观,民俗调查组了解当地生活习俗与传统技艺,最终各小组汇总资料共同创作一部融合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家乡桃源志,通过校园文化节或乡村文化活动进行展示交流。此项实践活动将古典文学作品与当代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基础上深入探索家乡文化底蕴,既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与文化理解力又增强乡土情感与文化自信,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育人价值。

结论:

乡土文化融入农村中小学语文项目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探究表明,本土文化资源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语文课程内容,项目化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真实学习情境促进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习空间构建开放课程体系。此种课程开发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改革方向又契合农村教育实际,为推动农村语文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可行路径。未来应进一步探索课程标准化建设促进成果推广与应用,实现乡土文化教育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葛亚 . 将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J]. 小学生作文辅导 ( 读写双赢 )[2025-07-14].

[2] 秦琼 . 乡土文化与语文项目化学习的融合 [J]. 新课程研究 ,2024(S01):6-8.

[3] 潘映祠 . 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乡土文学教学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