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

马改林 刘晓霞

岢岚县第三中学 036300

引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高阶认知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培养目标中核心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关键期,数学学科因其逻辑性、抽象性特点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独特平台。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为数学教学创新提供了契机与挑战,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构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学体系,成为每位数学教师必须思考问题。

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而非被动接受,教师应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解题途径,比较各种解法优劣。项目式学习也可引入数学课堂,围绕主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思维导图工具运用于概念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形成系统思维。翻转课堂模式使学生课前预习基础内容,课堂时间则用于深度讨论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史融入教学过程,介绍数学概念演变历程、数学家解决问题思路,让学生感受数学发展曲折历程,体会创造性思维价值。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 13.1.1 轴对称教学为例,教师应当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特点。课前,教师准备各种轴对称实物照片或模型,如蝴蝶、建筑物、艺术品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共同特点。课堂伊始引导学生折纸活动,通过折痕理解对称轴概念,感受轴对称美感,设计校园寻宝任务,让学生小组合作在校园中寻找轴对称物体,拍照记录并分析对称轴位置。返回课堂后,各小组展示发现,并尝试归纳轴对称图形特征,教师此时并不直接讲解定义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自主建构轴对称概念。借助几何画板软件,演示点关于直线对称变换过程,学生观察并猜测轴对称图形性质。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轴对称?对称轴有几条?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判断方法。课堂后半部分,组织创意轴对称图案设计比赛,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作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轴对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如建筑设计、Logo制作等,拓展知识迁移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优化课堂设计,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教师应当创设思维跳跃情境,设计认知冲突问题,打破学生固有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思考习惯,课堂提问应进行层次化设计,从基础概念理解到开放性思考,逐步提升难度,尤其注重设计发散性问题,培养多角度思考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需科学组织,异质分组确保不同思维方式学生互相启发,任务设计体现分工协作,课堂评价体系也需变革,由单一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思维路径独特性创新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见解。课堂物理环境布置应灵活多变,打破传统排列,便于交流讨论,教师角色也需转变,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引导者,适时点拨而不包办代替,任务链设计要注重递进性,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激发学生思维潜能。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 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为例,可通过问题链设计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课堂伊始教师出示一个等腰三角形,提问:该图形有何特点?如何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而非直接给出定义。设计实践活动:学生用圆规作一个三角形,使两边相等,观察得到图形特征,引入历史背景,介绍古希腊数学家如何分析等腰三角形,增强文化底蕴。教师设计思维跳跃环节: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相等,那么两个角一定相等吗?反之呢?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条件关系。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每组学生用不同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如折叠法、全等三角形法、坐标法等,鼓励创新思路。教师巧妙设计开放性问题:除了课本提到性质外,等腰三角形还有哪些有趣性质?引导学生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线、角平分线、高等特殊线段关系。课堂后半部分,设计应用拓展任务:如何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高度、距离等。最后组织创意环节,让学生设计含有等腰三角形结构物品,如桥梁、建筑模型等,并解释其稳定性原理。整个课堂过程中,教师始终保持开放心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与猜想,对合理推断给予肯定,对错误思路不急于否定而是引导修正,营造宽松创新氛围。通过这种课堂设计,学生思维空间得到最大化拓展,既掌握基础知识,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丰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常态化开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组织校园垃圾分类优化项目,学生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提出改进方案。数学实验室建设应予以重视,配备必要工具材料,支持学生亲手操作验证猜想,例如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探索图形变换规律,发现数学性质。数学竞赛活动也可适度开展,不以获奖为目标而是注重培养解决非常规问题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是另一重要途径,结合学校特色资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实践课程,如数学与艺术选修课,探索数学美学联系。

跨学科学习项目也应积极推进,如与物理学科合作开展抛物线运动探究,既学习数学知识又理解物理规律。数学社团作为课外活动重要形式,可开展数学游戏设计、数学魔术表演等活动,在趣味中培养创造力。数学实践基地合作建立也很必要,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企业,了解数学应用场景。数字化学习平台应充分利用,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支持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这些丰富多彩实践活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结论: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思维活力,优化课堂设计拓展思维空间,丰富实践活动提升思维能力,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当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思维潜能便得到最大释放。教师需不断反思实践,形成适合学生特点教学策略体系,学校应提供必要支持,构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环境。唯有教师、学校、家庭多方协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学生目标,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鞠威 . 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初探 [J]. 数理天地 ( 初中版 ),2025,(13):145-147.

[2] 付星绕 . 新课改下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探索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20,(02):167-168.

[3] 江彬 .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J].数学学习与研究 ( 教研版 ),2009,(03):80.

注 :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十四五”规划课题 2022 年度“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学科思维培育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数学思维培育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 :GH—220293—289)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