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设计对促进学习环境营造的影响研究

作者

焦会泳

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

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深度学习氛围需要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做支撑的。《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在设计启示中提到:(1)学生应该进行领域相关的实践,而不是仅仅学习它们;(2)学生需要获得探究所有权;(3)思维技能的指导和示范是需要的;(4)应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反思机会;(5)困境是结构不良和复杂的;(6)支持学习者参与具有真实复杂性的任务,而不是用不真实的问题来简化困境;(7)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解决境脉化问题。通过对学习环境理论的设计启示发现与现今的郭华老师提出的深度学习概念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需要设计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这个情境需要是真实的且结构不良或复杂的,不要简化困境。(2)学生获得探究的所有权。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批判质疑和问题解决,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3)教师参与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示范技能。

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营造学习环境。

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这个情境可以为困境是结构不良和复杂的;这个情境可以为具有真实复杂性的任务,而不是用不真实的问题来简化困境;具备这样的问题背景可以激发学生自主研究、深入探究和学习反思等,是学习环境的营造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深入学习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以三年级《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为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折叠门吗?在视频中我们发现这个门可以按角度向上打开。对于这样的现象,这里面有没有可以研究的数学问题呢?生 1 :为什么一个铁架子可以折叠呢?生2 :是什么图形才可以这样折叠?生 3 :是什么原因可以折叠?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图形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才有这样的效果呢?

再以作文《美丽的枫树》为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关于秋天里枫树的视频。在这段视频中大家的视角和思考的角度有可能都不一致,你想从哪个角度说明你观察后的思考呢?生 1 :枫叶有很多颜色,我想它为什么会这样?生2 :枫叶大家看了后都觉得很美,我想说它美在哪里?生 3 :看了这段视频让我感觉心情舒畅,它是如何做到的?生 4 :我觉得它不美,因为我不喜欢他繁茂的样子。等等。T :大家对这段枫树的视频都有很多不同的感受,那老师希望同学能用你的笔把你这种感受表达清楚,把你想传达给大家的想法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传达一种属于你的声音)。

通过在生活情境中寻找和知识相匹配的生活情境,激发孩子提问的意识,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度学习。而问题意识是学习环境营造的重要标准。

(二)在真实复杂性的任务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研究习惯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以五年级《确定位置》一课为例来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体育老师要在操场上插旗子,你能准确的描述操场中旗子的位置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努力自己创造确定点位置的方法。

生 1 :四个方向确定位置。

 

2 :方格图的方式确定位置。

 

生 3 :极坐标确定位置。

 

通过例子我们发现,学生在研究较为复杂的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这种科学且严谨的习惯恰恰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学习环境的形成。

(三)利用解决学习中的困境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来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以四年级《除法》为例说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的意识来营造学习环境。

192÷32 对于学生而言,第一次接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一次出现试商还要调商,第一次乘法口诀试商方法不能运用在此类问题上。学生是否可以自己独立尝试解决这些预见性的问题呢?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挑战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且思考在其中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还有哪些困惑等。生 1 : 192÷32 除数是两位数可以怎么办?我的想法对吗?想研究研究。生2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不好找到商,有什么好办法吗?生3 :如果除数比被除数大可以怎样算?等等。我们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实还是有很多困惑或想研究的问题的,我们把他们想研究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不就是将课堂引入到深度学习吗?可见,反思的意识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也是良好学习环境的助推器。

二、把探究的所有权交还学生,学生完成真研究,促进学习环境的养成。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 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 , 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学生的主动探索。而今天的课堂教学我们依稀还是可以看到老师很害怕放开的课堂如何才能把控,致使教师的主导还是很明显。很多教师也很想问如何才能把所有权交还给学生而教学目标又能很好地实现呢?

(-) 通过学生研究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规划学生的学习方案。

很多教师一起提自己的教学经验一般都会提到哪些内容学生学不好,哪些题目学生可能会做不好,来表达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试想这些经验真的是学生学习的经验吗?我想说,现今的把学生研究权交给学生的经验应该是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实践经验等(即学生的能力经验)。例如,以《平均数》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通过学生研究规划好教学方案。(把教学设计中的内容拿过来)

(二)依据学生知识经验和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识整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研究打好基础。

现行的北师大版教材在教材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认知的层次,问题串的形式更多是由易到难的逐步学习。在单元安排上多数也呈现出按技能的难易程度进阶的情况,但是,为了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探索式学习,我们可以将一些内容进行整合为学生研究提供更加有挑战性的问题背景。如:《除法》单元为例说明如何设计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

(三)通过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会研究,从而养成研究的意识形成研究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这样界定了“问题解决”领域总体目标: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通过对课标的理解,我发现要想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让孩子不断经历:发现问题—规划方案—尝试研究—交流分享—反思追问的闭环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积累研究或活动经验从而形成一种研究的习惯,这种习惯有利于班级整体学习氛围的养成。

(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几种基本方式。

第一种方式:在质疑中生成研究问题。齐老师的万物皆数一课就是这样产生的研究问题的。第二种方式:在反思中产生研究问题。比如:除法。第三种方式:对生活现象的思考中生成问题。比如:苹果掉下来和车场的门。

(2)设计研究方案的基本方式。

小学生研究的基本方式是学生独立行走重要条件。小学生研究方案制定基本步骤简单说:明确研究问题—尝试解决并提出困惑或问题—解决困惑并阐明研究过程及成果—反思成果。如:除法

(3)交流分享的核心要素。

分享交流的核心要素是:我想说——我可以怎么样表达能让同学听明白;我想交流——我可以怎样避免争吵;我想质疑——我可以怎样让别人接受或自我接受;我想记录所学——我可以怎样记录所学。

(4)反思追问的意义。

反思追问的意识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反思追问的意识可以让我们学习能够走入深入。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是新问题产生的开始,无论在任何时候追问反思意识是成功人士的必备品质。

三、教师助学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研究走进深入。

现在教育的背景更多提倡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过度,但不代表不能教。很多教师困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我该什么时候说?我该怎么说?我该说什么?才能发挥好教师的助学作用呢?

(一)教师引领研究方向的作用。

我们在课堂上时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回答问题时和问题本身没有联系,有教师会说:“你听清问题了吗?你看别人都明白这个问题,你说的是什么呀?”等等。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问题描述的是否清晰,在提问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确我们要干什么。再有就是老师一定要清晰教材背后的本质内容,以便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够抓住学生生成中可以作为讨论点的问题把研究走向深入。

(二)教师提炼总结聚焦学生观点的作用。

作为小学生,每一个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同,很多孩子表达的想法还需要别人去猜你的想法,这样就造成了交流讨论环节的低效。这时作为老师要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及时弄明白学生表达背后的主旨,帮助孩子表达清楚他的观点。再有就是孩子啰嗦的表达了很多内容,老师要提炼学生的主旨思想。通过老师的主动作用使学习能够有效开展。

(三)教师传授自主学习方法、交流讨论方法的作用。

课堂教学有效开展需要需要孩子明确一些研究的方法和交流的基本方法。比如:自主学习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反思解决问题过程提出自己的已知和困惑- 寻求对困惑的研究- 最后总结自己的获得。形式上可以画图、举例、实验、建模和推理等方法介绍自己所得。另外,交流讨论在课堂上已成常态,但是,热闹大于获得本身(课堂观察发现),如:只愿意表达不愿意倾听,只愿意交流不愿意反思和总结收获,更为严重的是孩子在交流过程中没有任何收获。为此,要明确合作交流的一些要点和方法:首先,在自学过程中一定要求孩子要带着问题来,其次,孩子交流过程中要先说我的发现并依次表达自己的发现,学生或质疑或补充。最后,学会整理小组内的发言和结论(达成共识的或没打成共识的)。

( 四)教师评价学生学习状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查看各人和各组的学习状态,对表现好和有进步的孩子及时给予鼓励,提升孩子的尚学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