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教育视角下幼儿园自然种植区的课程开发与实践

作者

于银双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德积幼儿园 215635

生态教育在幼儿园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以自然种植活动为载体,强化幼儿的感官体验,并积极落实整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生活化原则,促使幼儿种植课程覆盖认知、情感、技能以及态度多个维度,鼓励幼儿亲自参与,在真实情境中强化幼儿的体验,并通过多元活动启发幼儿的思维,真正落实生态教育的理念。

一、完善空间规划精选植物,优化设施强化教育功能

自然种植区的环境创设是课程实施的基础,教师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创设动物饲养角以及植物种植园。在种植区的选址上还需考虑日照、排水以及安全因素。种植区还需要便于幼儿随时观察,同时在种植区的功能分布上还应该设计蔬菜种植区、花卉种植区以及实验探究区。在植物的选择上还需选择种植周期短、相对安全、便于观察的植物,兼顾教育价值和观赏性。比如蔬菜类可以选择生菜、樱桃萝卜;花卉类可以选择郁金香,草本类植物可以选择薄荷,教师还需根据地区和季节的不同依托幼儿的兴趣进行调整;此外教师还需将生态设施和教育功能相互融合,安装透明雨水收集桶,培养幼儿节水意识理解水循环的运用;教师还可以设计多重感官体验区,幼儿在嗅觉区种植迷迭香、薰衣草等带有芬芳的植物;在触觉区种植多肉等植物;在视觉区采用色彩鲜艳的花卉提高观赏性,促进幼儿感官的全面发展;教师还可以和幼儿一起交流合作,对种植区需要完善的角落和设施进行记录,实现合作教学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助力其获得全面发展。

二、明确种植实践活动序列,观察记录实现主题探究

生态教育视角下的种植活动绝不是独立的,往往是根据季节序列以及植物的生长周期设计体验活动。在播种阶段,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与选种,教师还可以设计“油菜快快生长”的活动,幼儿通过布置种植园、挑选种子、翻土灌溉,了解整个种植的流程。在播种之前,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种子的形态,比较不同种子的差异预测发芽的时间和生长情况;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儿童参与浇水、除草、施肥等日常管理,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计问题:油菜倒了怎么办?借助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收获活动开展蔬菜爱心义卖活动,将数学知识融合于其中;教师还应该意识到,观察记录是生态教育的关键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不同的观察记录表,并根据幼儿种植情况的差异,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对比种植实验,从土壤、光照、植物习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幼儿借此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教师还可以要求幼儿书写植物种植日记,并结合绘本对植物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责任感。

三、完成多领域的课程整合,践行家园协同共育理念

自然种植区的课程开展需要以主题活动为主线,积极落实跨学科、跨领域学习理念。教师可以设计“神奇的草药”主题活动,带领幼儿了解当地的中草药,通过观察认识蒲公英、紫苏等草药,并要求幼儿记住外在特征,鼓励孩子进行绘画提高识别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根据本土植物资源进行选择,并带领幼儿进入果农种植园,观察丰收的景象,并和教师、果农一起讨论植物快速成熟的方法,并带领孩子参与劳动,培育孩子劳动意识;教师还可以让幼儿通过文字绘画等方式对植物的不同形态进行分析引入有机物分解的理念帮助幼儿建立生态循环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和家长及时进行沟通,家长带领幼儿开展阳台种植的活动,并带领幼儿在假期实际感受自然资源,家长还可以对幼儿语言能力、艺术表现以及科学探究意识进行培养完成多领域课程整合。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家长也应该提供多元化的种植资源,为幼儿提供课程材料,并带领幼儿进入社区场地,拓展实践学习的空间结合本地传统文化,实现自然种植区活动的多元发展,进一步落实生态教育理念助力幼儿核心素养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教育视角下幼儿园自然种植区的课程开发与实践,有效融合了教育理念、环境设计和教育方法。这一理念不仅让幼儿解除了自然,还有效的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质。通过遵循以幼儿为本的教学原则,从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完善空间规划精选植物,优化设施强化教育功能;以具体实践活动为载体明确种植实践活动序列,观察记录实现主题探究;还需要通过家园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晓青 . 生态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田园课程建设分析 [J]. 智力 ,2024,(25):65-68.

[2] 李毅科 . 幼儿园自然种植活动实施策略探析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3,(11):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