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确定位置(数对)”的小学数学德育融合实践:从坐标建模到公共空间秩序感与规则意识培养
徐锦娟
张家港市凤凰中心小学 215600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概念的学科,其严谨性与逻辑性为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供了天然载体。“确定位置(数对)”作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不仅涉及坐标建模的知识传授,更暗藏着对秩序感与规则意识的培育契机。在教学中,将坐标建模的学习与公共空间秩序感、规则意识的培养相联系,能让学生从数学角度理解规则的意义。当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会意识到只有遵循一致的规则,才能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与交流,这种认知会自然延伸到对公共空间秩序的理解。
一、创设生活情境,渗透秩序认知
生活是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衔接点,把抽象的数学还原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在“确定位置(数对)”的教学时,引入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认识到生活需要一定的秩序,在学习中体会到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数学中的很多规则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了解了这一点就更能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例如,以“教室座位”情境为例。教学时,教师先呈现班级座位图,让学生说说自己座位的位置。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等不同方式描述,此时会出现表述混乱的情况。教师抓住这一契机提问:“大家说的都是自己的座位,为什么听的人会不清楚呢?”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学生经过讨论发现,因为每个人确定位置的标准不一样,所以产生了混乱。接着,教师引入“列”和“行”的概念,告诉学生通常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列要从左往右数,确定行要从前往后数。再让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重新描述自己的座位,此时表述变得统一清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统一标准确定位置能带来秩序,初步感知到秩序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遵循共同标准的重要性。
二、设计操作活动,强化规则践行
在“确定位置(数对)”的教学过程中,设计操作活动能够使学生在践行规则的过程中提升规则意识。规则的获得是需要先在认知上有所了解,在实践应用中再去领会、体会并将其固定下来。而操作过程能让孩子亲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过程,知道只有遵照规则才能完成任务,让学生认识到规则是不能违背的,因而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养成主动践行规则的习惯,让规则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之中。
例如,以“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活动为例。教师先在方格纸上标出一些点,并给出相应的数对,让学生观察数对与点的位置关系,明确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随后,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定的数对(如(3,2)、(5,4)等)描出对应的点。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把列和行的顺序弄反,导致描出的点位置错误。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大家对比正确和错误的结果,分析错误原因。学生发现,原来是没有按照数对表示位置的规则来操作。接着,让学生重新按照规则进行操作,成功描出准确的点。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在践行规则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完成任务,强化了规则意识。
三、链接公共场景,深化秩序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把“确定位置(数对)”学习与公共场景关联起来,可以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秩序规则运用到更宽广的公共空间里去。将数对知识和公共场景结合,可以让学生看到数学上的规则存在于公共生活中,从而了解秩序是公共空间良性运转的重要支撑,使学生懂得秩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规定。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用更宏观的视角来认知秩序规则,使之将自己每一项个体行为跟他人、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联系在一起。
例如,以“公园平面图”的情境为例。教材呈现了一个公园的平面图,图中用数对标出了各个景点的位置。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数对找到对应的景点,感受数对在确定公园中景点位置的作用。然后,教师拓展提问:“如果我们去公园游玩,为什么需要知道各个景点的位置呢?”学生回答:“这样可以规划路线,不会迷路。”教师接着引导:“在公园这样的公共空间里,除了景点位置,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确定位置并遵循一定的规则呢?”学生想到了停车场的车位、排队买票的队伍等。教师展示停车场车位用编号确定位置的图片和排队买票的场景。通过这样的链接,学生认识到公共场景中秩序的重要性,深化了对秩序的理解。
四、搭建评价体系,巩固德育成效
基于“确定位置(数对)”的教学过程,构建评价体系,可以在培养学生秩序感、规则意识的同时强化德育效果。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方面地了解学生对于秩序的认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是否遵守了相关的规则,做好及时的反馈与指导。通过以上的方式可以不断增强学生对秩序感及规则意识的正确认识,并加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维护秩序、遵守规则的意识。
例如,以“确定位置”的单元学习评价为例。评价不仅包括笔试中用数对解决位置问题的题目,还设计了实践操作评价和行为观察评价。实践操作评价中,让学生分组合作绘制班级活动区域平面图,并用数对标出各个区域的位置。行为观察评价则由教师记录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在评价反馈时,教师指出学生在知识运用上的优缺点,还肯定那些表现出良好秩序感和规则意识的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学生明确了在秩序和规则方面的努力方向,巩固了德育成效。
总结
总之,将“确定位置(数对)”教学与德育融合,能在传授知识时培育学生公共空间秩序感与规则意识。通过生活情境、操作活动、公共场景链接及评价体系搭建,学生可掌握数对知识,同时形成良好秩序感与规则意识,推动全面发展,为学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谷生福. 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融入数学文化实践路径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07):147-149.
[2] 许唯琪 .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研究 [N]. 科学导报 ,2024-06-04(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