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文化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角色与实践

作者

土登措姆

那曲市色尼区尼玛乡人民政府西藏那曲 852000

引言

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修订施行,非遗保护工作从“抢救性保护”步入“系统性保护”阶段,基层作为非遗原生地,作用愈发关键。基层文化站作为县(区)级文化部门在乡镇(街道)的延伸,与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及群众直接相连,是沟通非遗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桥梁。但当下,基层非遗保护困境重重:部分地区非遗普查有疏漏,重申报轻保护;传承模式陈旧,对传承群体缺乏吸引力;基层文化站资源缺乏,与外界协同不够。在此情形下,深入探究基层文化站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角色与创新路径,对非遗融入现代、持续传承意义重大。

1.基层文化站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核心角色定位

1.1 非遗资源普查者,填补保护数据空缺

基层文化站扎根于非遗保护工作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全面且系统地开展非遗资源普查的重要使命。凭借对本地地理风貌、人口构成、民俗传统的深刻洞察,细致规划普查方案,把传统技艺、民俗等类别纳入其中。通过多样化手段,精准记录非遗资源各方面信息。历经长期普查,文化站清晰掌握区域内非遗的数量、分布格局与特征,为上级制定政策、规划保护路径提供坚实支撑,杜绝保护出现漏洞。如部分地区,基层文化站深入调研挖掘出 16 个非遗项目,7 个已列入西藏那曲市色尼区县级非遗名录。

1.2 非遗传承引导者,搭建非遗传承桥梁

在非遗传承的推进过程中,基层文化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其关键使命在于构筑多元沟通渠道,打通传承主体与受众之间的联系,有效应对“断代”难题与“传播阻碍”。在培育传承主体时,细致甄别区域内非遗传承人,健全档案资料,依据传承人年龄、能力、需求的不同,量身定制扶持方案,以增强其传承本领、扩大非遗影响。拓展受众群体时,借助丰富多样的活动消除认知隔阂,吸引各年龄段、各行业人士接触非遗,挖掘潜在爱好者,推动传承良性循环。

1.3 非遗生态培育者,推动传承融入地方发展

作为非遗生态领域的深耕者,基层文化站在非遗保护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肩负着构建良性发展格局的重任。其核心在于推动非遗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推动非遗从“静态保存”走向“动态传承”,避免其游离于现实之外。实践中,既要守护非遗生存的传统民俗空间、原材料产地等根基,通过多部门协作落实保护措施;也需挖掘其文化与经济价值,探索与地方产业、乡村旅游的融合路径。同时,推动非遗融入公共文化体系,增强地方文化认同,形成保护、认同、发展、传承的良性互动。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基层文化站的实践策略

2.1 构建“微非遗”档案体系,实现保护精准化

对基层文化站而言,提升非遗保护精准度,构建“微非遗”档案体系是关键路径。传统档案建设多聚焦最终成果,对非遗项目发展过程记录不足,“微非遗”档案体系则着力搭建完整呈现非遗项目从起始至发展全程的精细架构,弥补这一短板。在档案分类上,需深度挖掘非遗项目的技艺特性、传承脉络以及文化价值等要素。依据这些要素,科学划分核心技艺、传承人际网络、民俗应用场景等子类目,让分类逻辑紧密贴合非遗活态传承的内在规律。

档案采集时,要运用多元手段。除常规文字、图片记录外,用高清影像设备精准记录技艺操作的每个细微环节,借助专业声音采集设备留存口述传承里的隐性知识。同时,对传统工艺中原料配比、温度控制等技艺关键节点参数精准标注,为技艺复原传承提供可靠技术依据。另外,档案体系应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定期追踪非遗项目传承状态变化,涵盖传承人技艺创新、应用场景拓展等情况[1]。通过对比分析数据,精准找出传承风险,如技艺断层、原材料稀缺等问题,为制定精准保护措施提供有力支撑,推动非遗保护从“广谱保护”向“精准施策”转变。

2.2 打造“非遗+社群”传播模式,扩大传承覆盖面

“非遗+社群”传播模式,关键在于突破非遗传播在时空上的束缚,借助社群这一平台,实现非遗与受众间的深度联结。其本质是将传统非遗传播从单向的信息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的社交活动。在社群构建方面,基层文化站要充分考虑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对社群进行细致划分。例如,针对热衷技艺学习的群体,打造“技艺社群”;面向致力于文化研究的学者,组建“学术社群”;为追求消费体验的爱好者,设立“兴趣社群”。针对不同社群,提供与之适配的传播内容,像为“技艺社群”准备系统的技艺教学资料,给“学术社群”推送前沿的非遗研究成果,向“兴趣社群”发布有趣的非遗体验活动资讯,实现精准传播。

传播机制设计上,要着重激发社群成员的参与热情。通过举办非遗技艺挑战赛、传承故事分享会,开展社群专属非遗衍生品开发等活动,让受众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传播非遗。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借助问卷调查、线上座谈等形式,收集成员对传播内容的看法,据此动态调整传播策略,使传播内容始终贴合受众需求,以此扩大非遗传承的受众范围,培育稳定的传承群体。

2.3 联动多元主体协同,破解保护资源困境

基层非遗保护中,联动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是基层文化站突破资源瓶颈、凝聚保护力量的重要途径[2]。其核心在于,以基层文化站为纽带搭建协同治理架构,把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及传承人等力量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保护格局。构建协同机制,明确各主体角色与权责是关键。

政府部门要发挥引领功能,在政策规划与资金支持上发力,如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保护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为非遗保护提供制度与资金保障。市场主体应着眼于非遗产业化,与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推进产业项目,实现经济价值提升与保护资金增长的良性循环。社会组织可发挥专业特长提供服务,高校科研团队给予学术理论指导,志愿者组织协助开展普查、宣传等基础工作。传承人作为核心,要深度参与,以技艺指导和文化阐释确保保护不偏离本真。基层文化站在协同中负责资源调配、沟通协调与监督评估。通过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协同项目台账及效果评估机制,保障各方协同有序,有效解决基层非遗保护面临的资金、人才、资源分散等问题,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3.结语

基层文化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既是资源普查者、传承引导者,也是生态培育者。通过构建“微非遗”档案体系、打造“非遗+社群”传播模式、联动多元主体协同等实践策略,基层文化站有效提升了非遗保护精准度,扩大了传承覆盖面,破解了保护资源困境。未来,基层文化站还需持续创新,不断探索新路径、新方法,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实现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鹤.新时代加强基层文化站建设的思考[J].新传奇,2024,(31):120-122.

[2]杨晓辉,罗微,陈华文,等.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与传承利用:体系、路径与挑战[J].自然资源学报,2025,40(09):2297-2315.

作者简介:土登措姆(1993.3.8),性别:女;民族:藏族;籍贯:西藏那曲市;学历:大专;职称:初级;研究方向:基层文化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角色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