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微光映苍穹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平凡人物崇高精神探析

作者

陈萍

湖北省荆门市石化第一小学 448000

引言

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英雄史诗固然璀璨夺目,但真正触动心灵的往往是那些如萤火虫般微弱却执着的光亮。小学语文教材通过精心编排的文本,将平凡人物的崇高精神编织成璀璨星河,为少年儿童构建起精神成长的坐标系。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 " 微光映苍穹 " 为主题,通过《桥》《穷人》《金色的鱼钩》三篇经典文本,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平凡人物在生死抉择中迸发的人性光辉,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精神滋养范本。

一、血肉之桥,老汉的牺牲精神解码

《桥》中老支书的形象,宛如一座横跨生死洪流的钢铁之桥,以血肉之躯为村民撑起生的希望。当山洪如受惊野马般裹挟着泥沙巨石奔涌而来,那汹涌的气势似要将整个世界吞噬,而这位清瘦的老支书却如巍峨高山般毅然决然地屹立在木桥前。他的身姿,在狂风暴雨与滔滔洪水的映衬下,显得愈发坚毅挺拔,成为村民心中最可靠的依靠。

文本中“冲上前揪出儿子”这一极具戏剧性的场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将党员的纪律性与父爱的本能性激烈碰撞,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支书没有丝毫犹豫,将党员的职责置于首位,即便面对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绝不徇私。这一揪,揪出了纪律的严肃性;这一揪,更揪出了他对全体村民的大爱。、木桥“痛苦地呻吟”,这一拟人化描写,仿佛是生命在灾难中的悲号。而老汉那沙哑却坚定的嗓音喊出“党员排在后边”的命令,如同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将生的机会留给了群众,这种无私无畏的抉择,恰似敦煌壁画中飞天手持的灯火,虽光芒微弱,却能在茫茫黑暗中为迷途者指明方向,给予他们生的勇气和希望。

小说结尾“老太太祭奠丈夫和儿子”的情节,采用欧·亨利式结尾手法,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将老汉个人的牺牲升华为集体精神的象征。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与古希腊普罗米修斯盗火传说形成跨时空呼应,让我们看到牺牲精神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都有着永恒的价值。当学生反复诵读“他像一座山”时,不仅能感受到比喻修辞的精妙,更能在语言实践中真切触摸到老汉崇高精神的炽热温度。

二、贫寒之光,桑娜的母性光辉阐释

《穷人》中桑娜的形象,宛如一道划破贫寒夜空的温暖光芒,彻底颠覆了传统英雄叙事中那种顶天立地、光芒万丈的模式。她只是一位“勉强填饱肚子”的普通渔家妇女,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前行,然而,在那个“屋外寒风呼啸”、海浪拍打着礁石的深夜,她却做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决定——毅然将邻居的两个孤儿抱回家中。

文本里“用头巾裹住孩子”这一细腻的细节描写,犹如神来之笔,将桑娜内心深处的母性本能瞬间升华为超越血缘的伟大博爱。那轻轻的头巾,包裹的不仅仅是两个幼小的生命,更是桑娜那颗善良、柔软且充满爱的心。她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尽管自己家中的生活已是捉襟见肘,但她依然选择伸出援手,给予这两个孩子生的希望和温暖。当渔夫说出“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时,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熬”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它承载着底层人民在苦难生活中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生命哲学。就像王继才守岛三十二年,在孤岛上默默坚守,用平凡的坚守诠释了伟大的精神,桑娜一家也在贫寒中相互依偎,共同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在苦难中绽放出人性的光辉。

教材中“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闪闪发亮”的环境描写,与桑娜一家的贫困生活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精神世界的富足。这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跨越时空产生了共鸣。当学生深入分析桑娜“心跳得很厉害”的心理活动时,不仅能在文字的海洋中锻炼文本解读能力,更能在角色代入的过程中,真切地培育出共情意识,体会到桑娜内心的挣扎与坚定。

三、信念之钩,老班长的精神传承启示

《金色的鱼钩》里,老班长的形象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是长征精神最生动、最具体的呈现。在长征那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物资极度匮乏,每一份资源都珍贵无比。而老班长用缝衣针制作鱼钩这一细节,宛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将物质的贫瘠奇迹般地转化为精神的丰盈。这小小的鱼钩,不仅是获取食物的工具,更是老班长坚定信念的象征,它承载着对战友的关怀、对革命胜利的期盼。

当教材中描述“鱼汤没有调料却觉得鲜美”时,这一独特的味觉体验转化,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精神力量超越生理感知的大门。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老班长和战友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将苦涩的生活过出了别样的滋味。这种“苦中作乐”的生存智慧,并非是对苦难的麻木,而是在困境中坚守希望、积极向上的精神写照。它与“上海奶奶”沈翠英捐款助学的善举不谋而合,沈奶奶在自身生活并非富足的情况下,依然心系贫困学子,倾囊相助,这种跨越时代的善举,印证了崇高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脉相承。

文本采用的“双线叙事”结构精妙绝伦。明线是鱼钩的制作与使用,它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老班长为照顾战友所付出的努力;暗线则是老班长身体状况的逐渐恶化,这一暗线如同一根无形的弦,时刻牵动着读者的心。这种“明暗交织”的叙事艺术,与《桥》中洪水描写与人物塑造的互文关系相得益彰,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切入点。当学生们热烈讨论“为什么鱼钩闪烁着金色光芒”时,他们不仅深入理解了象征手法的精妙运用,更在思维的激烈碰撞中,深刻领悟到精神传承那永恒且不可磨灭的价值,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材通过精心设计的文本组合,构建起平凡人物的精神谱系。从老汉的钢铁之桥到桑娜的贫寒之光,再到老班长的信念之钩,这些微光汇聚成照亮少年儿童精神成长的璀璨星河。在 " 双减 " 政策背景下,这种 " 以文化人 " 的教材编写理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培根铸魂的实践路径。当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温度,在讨论中领悟精神高度时,教材中的微光便真正映照进现实苍穹,培育出具有中国精神特质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 李亚.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红色文化传承研究[J]. 曲阜师范大学,2019.

[2] 徐静. 平凡之处见真章——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技巧的培养[J].作文成功之路 , 2020(44).

[3] 佚名.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 收藏界:名师探索,20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