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AI 赋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戴永锶

福建省长汀县第二中学 366300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传统数学教学面临效率不高、差异难控、思维培养不足等挑战。智能 AI 技术的引入,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它不仅能辅助教师精准把握学情、优化教学设计,还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兴趣,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当AI 成为教学的“智慧助手”,数学课堂将从知识灌输转向思维培育,真正实现从“教得准”到“学得深”的转变,助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人工智能的背景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在基础教育领域,AI 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模式识别与自适应学习能力,为教学个性化、管理智能化和评价精准化提供了可能。尤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AI 不仅能辅助教师实现因材施教,还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兴趣,推动从“经验教学”向“数据驱动”的转型。这一背景促使教育者重新思考技术与教学的关系,探索人机协同的新路径,以实现更高质量的育人目标。

二、高中数学教学的新挑战

当前数学教学面临学生差异显著、思维培养难落地、课堂效率难以提升等新挑战。传统“一刀切”式教学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常因缺乏直观支持而受阻。同时,核心素养导向下对逻辑推理、模型建构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实现精准施教、激发思维活力、促进深度学习,成为数学教学亟需突破的关键命题,也推动教育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转型。

三、智能AI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场景

(一)智能作业系统实现分层布置与即时批改

智能作业系统的引入,正在重塑高中数学教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它不仅改变了传统作业布置的单一模式,更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精准诊断与个性支持,使教学从“经验判断”走向“科学决策”。在集合、函数、不等式等抽象概念的学习中,学生能借助系统及时获得针对性练习与即时反馈,从而强化理解、查漏补缺。这种以技术为支撑的作业形态,有效减轻教师负担,提升学习效率,也为课堂提质增效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数学教学向更加精准、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一《集合的概念》教学中智能作业系统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自动分层布置练习,如基础题巩固元素与集合关系,进阶题训练子集、真子集与集合相等的辨析,难题则聚焦集合运算的实际应用。教师通过系统实时反馈数据,精准识别学生对“元素”“集合”“空集”“有限集”“无限集”等概念的理解差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系统即时批改功能减轻重复劳动,让学生快速获得反馈,提升学习效率,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与学情闭环管理,助力核心素养落地。

(二)自适应学习平台根据学生表现推荐个性化练习路径

自适应学习平台的兴起,标志着数学教学从“统一施教”迈向“因人施教”的关键转变。它依托算法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与认知水平,动态调整内容难度与路径,使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深化理解、突破难点。这种精准化支持不仅提升练习效率,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推动课堂从教师主导走向学生中心。在数学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平台成为连接学情诊断与个性化干预的重要桥梁,为实现高质量、差异化教学提供坚实支撑。

例如,在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一《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教学中,自适应学习平台依据学生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传递性”“不等式的可加性”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动态推荐个性化练习路径。要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归纳性质,并能准确区分等式与不等式运算的异同。平台通过智能分析答题轨迹,识别易错点如忽视不等号方向变化,及时推送针对性训练,强化逻辑推理与符号意识,实现从“统一进度”到“因人施练”的转变,真正落实分层教学与素养导向。

(三)虚拟实验与可视化工具辅助抽象概念理解

抽象概念的理解一直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尤其在函数、几何与代数等模块中,学生常因缺乏直观感知而难以建立深层认知。虚拟实验与可视化工具的引入,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它们将静态公式转化为动态图像,让数学关系“看得见、摸得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多维呈现与交互操作,学生能在真实体验中建构知识体系,实现从符号记忆到意义理解的跨越,使数学学习更具形象性、逻辑性与思维深度。

例如,在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一《幂函数》教学中,虚拟实验与可视化工具如 GeoGebra 可动态展示不同指数下幂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幂函数定义”“指数变化对图像形态的影响”“定义域与值域的差异”等核心概念。教学要点在于引导学生从图像特征归纳函数性质,建立数形结合意识。通过拖动参数、观察对称性与单调性变化,学生能突破抽象思维障碍,深化对“底数为正、负、零时函数行为差异”的理解,提升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能力,真正实现由“被动听讲”到“主动探究”的转变。

结束语

总之,智能 AI 赋能高中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用技术替代教师,而是让技术服务于人的成长。它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学习更具主动性、评价更具发展性。未来应持续探索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深化技术应用,推动数学课堂向更高效、更公平、更智慧的方向演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雪莹. 智能时代高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3,(04):19-21+33.

[2] 赵亮 , 刘美丽 . 高中数学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教学案例研究[J]. 数学通报 ,2022,61(11):6-8.

[3] 杨振平 . 数学软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J]. 嘉应学院学报 ,2022,40(03):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