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淑环

吉林省图们市长安中学 133103

引言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初中阶段的德育工作十分重要,中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培养其道德认知和法治意识关乎未来社会的和谐进步。传统德育工作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智慧教育的浪潮下其局限性也逐渐浮现。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理,融合信息化、智能化的教育环境对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初中德育以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要做到对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的基础普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以智慧教育为背景,探讨富有成效的德育工作活动和生活化教育实践,用道德与法治的力量,为学生成长护航。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实践的必要性

社会的日新月异与科技的飞速跃进,基础教育领域经历变革,改革的浪潮不断影响初中教育的面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索是积极响应,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内容是丰富多元,认知、情感、社会性、身体发展多个维度被涵盖,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创造力。新课程鼓励用生活化实践学习、项目式探究、情境模拟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实践氛围里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路径

1. 强化课堂教学,夯实道德与法治基础

课程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主场。反观之前教学模式前,中学生们多数是靠死记硬背,反反复复的练习,父母和老师来回叮咛,才能记住理论知识。殊不知这样小学生们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感觉学习枯燥,然后对学习失去信心,不良后果会持续循环。初中教师在开启教学设计时,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有探究价值的讲解主题。例如:教师讲到师生情谊的内容可设定“古代师生情谊内容的探索”作为主题,带领学生探索古代时期到如今的师生情谊演变、知识变革……教师围绕主题来设计有挑战性的生活化实践探究任务,学生利用资料查询、分组讨论式来了解师生情谊的例子。教师在课堂上可布置任务:分析师生情谊以及亲情之爱有什么内在逻辑,来根据不同角度探讨分析。教师利用数字媒体,播放视频,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师生情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其实践能力。多维解读下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里掌握爱在人间,提高学习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积极性,把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生能够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极大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

2. 开展生活化主题活动,深化德育实践

教师可以组织了一系列生活主题鲜明的德育活动来让学生们的道德与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举例来说,“诚信考试月”,凭借签署诚信承诺书、开展诚信主题班会形式来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义。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开展主题活动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尝试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并促进同学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协作,帮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合作,共同齐心完成任务。

像“法治文化节”,“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参与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社区服务、法治手抄报展览活动,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法治的力量,培养学生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教材有“走进社会生活”、“遵守社会规则”、“勇担社会责任”和“维护国家利益”大单元,每个单元下又有若干小章节,覆盖中学生活、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生命价值多个方面。开展主题活动,需含有大量核心知识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国策、治国战略、发展理念……这当中知识点作为学科基础知识,对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非常重要。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主题活动强调跨学科整合,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多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融合,学生有利于形成全面的知识视野、综合素养,轻松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3. 评价导向,多元化评价方式

传统的分数评价方法一般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单纯的分数更能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成长以及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目前智慧教育背景下初中德育的教学策略中评价应采取过程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方面的表现。

过程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里表现的评价,教师利用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表现,熟知其学习进度。举例来说,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课堂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实验测试阶段,教师利用定期的进度检查、阶段性反馈,评估学生的参与情况、合作精神、动手能力。终结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完成后的整体表现,教师凭借多种形式来进行终结性评价,像口头报告、书面总结、成果展示、同伴互评……学生口头报告,展示他们对学习内容结果分析,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多维导向的评价方式,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反馈,促进学生不断健康平稳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智慧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拓展,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素养提升的深刻实践,更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坚定践行。通过这一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我们见证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的华丽转身,相信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颜重阳 .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D]. 曲阜师范大学 , 2024.

[2] 刘旷韬 . 融入传统文化的初中信息社会责任教学模式设计研究 [D]. 曲阜师范大学 , 2024.

[3] 钟文静 . 智慧博物馆资源在《哲学与文化》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D]. 广州大学 , 2023.

[4] 李欣禹 . 浸润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应用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 2022.

[5] 吴秋兰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智慧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D]. 闽南师范大学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