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生活化情境创设与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

张汛

湖北省荆州市北门中学 434100

一、引言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其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积累,更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百态的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脱离生活实际、重知识灌输轻实践运用等问题,制约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生活化情境创设,即通过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语文知识,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能够打破课堂与生活的界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从而提升其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审美鉴赏等综合实践能力。

二、实施策略

生活化情境创设需遵循由浅入深、由内而外的原则,从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出发,逐步引导其参与实践、互动交流,最终实现知识向生活能力的转化。以下结合具体课文,阐述四个相互关联的实施过程。

(一)搭建沉浸式体验平台,激活文本感知

在教学初始阶段,可依据课文内容构建贴近生活的沉浸式场景,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走进文本世界。以《祝福》为例,可在教室设置“鲁镇年关” 场景:用褪色的红绸在黑板上方悬挂成波浪状,刻意让边缘露出磨损的线头,营造出略显陈旧的年味;墙角摆放着盛满干枯艾草的竹篮,桌面错落放置带裂纹的旧瓷碗,碗沿还残留着模拟的茶渍。教室角落的音响循环播放着由江南小镇腊月风声、远处零星爆竹声,以及若有若无的孩童嬉闹声混合而成的环境音,让寒意仿佛穿透屏幕扑面而来。

角色分配环节,教师提前准备好粗布补丁衣裳、褪色头巾等道具,为扮演祥林嫂的学生系上打满结的破旧围裙,在其鬓角别上枯草模拟白发;给鲁四老爷配备深灰色长衫与木质烟斗,柳妈则穿戴灰扑扑的粗布头巾与佛珠。当学生开始演绎 “捐门槛”“祝福仪式” 等关键情节时,教师引导扮演祥林嫂的学生在诉说阿毛被狼叼走的情节时,配合颤抖的双手与空洞的眼神;要求鲁四老爷在训斥祥林嫂时,刻意将茶杯重重搁在桌上发出闷响,通过肢体语言强化人物性格。

在沉浸式体验过程中,教师特别设置 “观察任务卡”,要求其他学生记录不同角色在对话时的语气变化、肢体动作细节,例如柳妈向祥林嫂灌输 “捐门槛赎罪” 观念时,眼角眉梢流露出的 “善意” 与算计;鲁四老爷在祭祀时对祥林嫂的驱赶,如何从最初的皱眉到最后的厉声呵斥。

(二)设计任务式实践活动,深化知识运用

在学生对文本有初步感知后,设计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任务式活动,促使其主动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围绕 “古代客栈生存指南” 设计实践任务:将学生分组,每组需结合课文中林冲在山神庙避雪、草料场看守等情节,撰写一份 “宋代客栈入住须知”。任务要求包含环境描写(如 “如何描述风雪天气对客栈的影响”)、人物对话(如 “店小二与住客的日常交流用语”)、危机处理(如 “遭遇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说辞”)等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需仔细研读课文中关于风雪的景物描写(“那雪下得正紧”)、林冲的心理活动(“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并结合生活常识进行合理拓展。例如,在撰写 “危机处理” 部分时,学生会自然联想到课文中林冲的反抗行为,进而思考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立场与诉求。教师可提供古代客栈的相关资料作为参考,但需鼓励学生基于文本进行创造性发挥,让知识运用与生活逻辑相结合。

(三)组织多维互动交流,拓展思维视野

在任务实践的基础上,组织多样化的互动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完善对文本的理解,提升表达与思辨能力。以《茶馆》为例,可开展 “茶馆议事会” 活动:将教室模拟为裕泰茶馆,设置 “民生议题角”“时事评论台” 等区域,学生以茶客身份围绕课文中的 “实业救国”“军阀混战” 等话题展开讨论。如让支持 “实业救国” 的学生结合王利发改良茶馆的举措,阐述对 “实业” 与 “救国” 关系的看法;让反对者引用常四爷的遭遇,分析社会环境对个人理想的影响。交流中要求学生引用课文台词(如 “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增强说服力,同时结合当下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如中小企业发展困境)进行延伸思考。教师可作为 “茶馆掌柜” 引导讨论方向,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观点,在辩论中学会倾听与回应,使文本中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形成对话,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性与思维广度。

(四)延伸生活场景应用,实现能力迁移

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延伸到真实生活场景中,完成从文本到生活的能力迁移。教学《雷雨》时,可布置 “家庭关系观察日志” 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复杂关系,观察自己家庭或邻里中的人际互动,记录其中的情感表达、矛盾冲突及解决方式。要求学生借鉴《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手法(如巧合、伏笔),分析生活中事件的因果联系,并用文字描述一个具体场景。例如,有学生记录祖孙间因手机使用产生的争执,借鉴课文中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技巧,描写双方看似平淡却暗藏情绪的对话。通过这种活动,学生能将文本中的文学手法转化为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真正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融合。

三、结语

高中语文生活化情境创设是一个动态递进的过程,从沉浸式体验到任务式实践,从互动交流到生活延伸,每一步都旨在让学生在与生活的联结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当学生能从课文中汲取智慧,用以观察生活、表达情感、解决问题时,语文便不再是课本中的文字符号,而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精神养分。这不仅契合语文教育的本质,更能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明。生活化情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J]. 语文教学通讯,2024(3):45-48.

[2] 李娟。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语文情境教学设计 [J]. 中学语文,2024(5):32-35.

[3] 王浩。经典课文与生活情境的融合路径探索 [J]. 教学与管理,2024(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