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学情分析的初中语文课堂设计优化探究

作者

李娜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三中学

引言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常陷入“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窠臼,其根源在于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统编版教材强调“以生为本”,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和兴趣偏好设计教学。学情分析作为连接教材与学生的桥梁,能帮助教师精准定位教学起点,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本研究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载体,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如何通过学情分析优化课堂设计,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实践参考。

一、课前学情分析: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统编版教材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的有机融合,以《小石潭记》与《灯笼》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其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这两篇课文分别代表古文与现代散文两种文体,教学时既需引导学生理解古文中的意象内涵,又要剖析现代散文的情感表达方式,尤其要关注两种文体在抒情手法上的差异。

为精准把握学情,教师可设计“前置作业”进行诊断。例如提出“柳宗元被贬经历如何影响其写作情感”“《灯笼》中民俗意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等问题,通过分析学生答案发现:多数学生能概括出作者的基本情感,但对“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两种抒情手法的区分存在明显困难。部分学生误将《小石潭记》中“潭水清冽”的描写单纯理解为景物刻画,而未能体会其暗含的被贬谪后的孤寂心境;对《灯笼》中“灯笼”意象的解读,也常停留在表面民俗层面,难以挖掘其承载的家族记忆与文化传承。

基于此学情分析,教师将教学目标调整为“通过对比阅读,掌握两种抒情手法的异同”。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设计“为《小石潭记》配插图并说明设计理由”的任务:要求学生在插图中标注关键景物,并在说明中明确指出哪些细节体现“借景抒情”,哪些元素可能暗含“托物言志”。这一任务促使学生反复研读文本,在图像化表达中深化对抒情手法的认知。实践表明,该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找到切入点,有效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优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的困境,为统编版教材的高效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二、课中学情响应: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统编版教材强调“情境化教学”,以《中国石拱桥》教学为例,其目标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理解说明文特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因缺乏桥梁建筑基础知识,对文中“拱券结构”这一核心概念难以形成直观认知,导致对说明方法的把握流于表面。

教师敏锐捕捉到这一学情后,迅速调整教学策略:首先播放港珠澳大桥纪录片片段,通过真实工程场景展现拱券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接着利用动态模型拆解演示,让学生观察拱券如何通过弧形设计分散压力;最后组织学生用积木搭建简易拱桥,在动手实践中验证“拱券承重原理”。这一多感官联动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建筑术语转化为可触摸、可操作的具象体验。

实践效果显著,学生不仅快速理解了拱券结构与说明文“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的关联,还能主动迁移知识,分析赵州桥“大拱由小拱组成”设计的科学性。在后续文本研读环节,学生能准确识别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等语句的说明顺序与逻辑关系,课堂讨论深度较传统教学提升明显。该案例印证了情境化教学对突破重难点的有效性,为统编版教材中科普类文本的教学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三、课后学情反馈:多维评价教学效果

统编版教材“积累拓展”板块强调语文素养的长期培养,教师可设计“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轨迹。以《词四首》教学为例,档案袋包含“诗词背诵打卡表”“意象分析思维导图”“仿写作品集”等内容。教师每周检查档案袋,发现某学生连续三周未完成背诵任务,便与其沟通了解原因:该生因参加篮球比赛耽误学习时间。教师调整策略,允许其用录制朗诵视频的方式替代书面背诵,并安排语文课代表协助其制定学习计划。两个月后,该学生不仅完成背诵任务,还主动创作了《如梦令·赛场风云》。

统编版教材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可设计“真实任务”进行评价。在《我的母亲》教学后,教师布置“为母亲写颁奖词”的任务,并模拟“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场景:学生分组撰写颁奖词,制作 PPT 背景,录制颁奖视频。评价标准涵盖“情感真挚度”“语言感染力”“技术运用水平”三个维度。某小组以“您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我童年的天空”开篇,配以母亲劳作的照片和《时间都去哪儿了》背景音乐,获得全班最高分。这种场景化评价使学生将文本理解转化为情感表达,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统编版教材“名著导读”板块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教学反思”。在《水浒传》整本书阅读后,教师组织“假如我是教师”活动:学生分组设计《水浒传》教学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一组学生提出“用‘朋友圈’形式分析人物关系”,另一组学生建议“通过‘剧本杀’游戏理解情节冲突”。教师将学生方案与自身设计对比,发现学生更关注“趣味性”而忽视“深度”,遂在后续教学中增加“学术小论文写作”环节,引导学生平衡“趣味”与“深度”。这种师生共构的评价模式促进教学相长。

结束语

学情分析是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堂设计的“导航仪”,它要求教师从“经验主义”转向“数据驱动”,从“统一施教”转向“精准育人”。本文通过“课前定位—课中响应—课后反馈”的闭环设计,验证了学情分析在提升课堂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核心素养方面的有效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情分析中的应用,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分析学生作文情感倾向,或利用学习分析技术预测学生学业表现,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常小霞 . 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分析 [J]. 文科爱好者 , 2023(6):16-18.

[2] 张志勤 .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探究 [J]. 中学生作文指导 , 2022(33):98-101.

[3] 吴云燕 ." 减负提质 " 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练习优化探究[J]. 当代家庭教育 , 2022(2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