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理念下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
王秋月
德惠市第六小学
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完成知识与学习技能的引导,更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数学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巧妙融合,更能够进一步落实生活教育的思想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培育。但是我们也发现,当前劳动教育与数学课程融合度不足。育人形式相对单一,对此本文提出了具体的优化融合策略。
一、结合素质教育元素,丰富协同教育内容
教材是数学教育的重要载体,将数学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原理,还能够实现对劳动教育元素的挖掘,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实现两者的完美肉白骨和,培养学生的正确劳动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数学文化渗透于劳动教育,通过建立生活化情境,引领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与内在文化,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推动课程全面改革。
例如在学习“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浇了53 盆花,比昨天少了12 盆,比前天多了 9 盆,请问前两天各自浇了多少盆?学生借此了解数量关系,在学生给出相应答案之后,教师继续追问学生“花朵可以装扮我们的生活,花朵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爱护环境会有什么后果?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借此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爱护环境、尊重劳动的意识;教师还可以将数学文化故事融入课堂,教师可以将“数”的概念与历史融合,让学生理解结绳计数和刻石计数,教师还可以模拟历史人类活动,将抽象乏味的数字与人类的实际劳动相互融合,促使学生具象化感知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二、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培养劳动教育意识
若想实现小学数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完美融合,不仅仅需要理论引导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突显数学教育的重点,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探究,通过探究活动将劳动元素深入融合,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还可以自主挖掘数学问题,实现思维拓展,提高自身学以致用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将教具运用于课堂,促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的内容时,教师在引入乘法的概念时,可以将学具进行拼摆,并为学生提供若干小棍棒,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数学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如何快速计算小木棒的总数呢?学生借此进行思考和探究,在学生进行加法运算的同时,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指导,将小棍棒三个一组进行摆放,学生通过实践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进行讲解,鼓励学生结合数学知识,设计植树的方案,教师可以设计实际的应用计算题目,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对这一题目进行探究和分析,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道具,相互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强化自身对农具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劳动成就感,促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发展劳动意识。
三、设计劳动融合作业,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设计多元化的教学作业,实现劳动教育与数学教育的完美融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学生还可以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互联系,通过劳动实践将知识应用于生活,落实生活教育理念的同时,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日后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设计“食物中的数学”这一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需求对家庭中的美食进行统计,并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食材的采购,进行小数计算的同时,优化购买方案,并了解生活的困难之处,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分析探究,了解食物的物质构成,结合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将数学的分数、百分数、小数等融合理解;随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家庭中独立进行食物制作,并完成食物搭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运算意识,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家长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引导,确保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及劳动意识得到培养。
综上所述,新课标理念引导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技能与知识教学,更重要的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实现数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展现教育价值,通过结合素质教育元素、推进数学教育活动,设计劳动融合作业等形式,丰富协同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沈赟峰 . 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策略的探索 [J]. 求知导刊 ,2024,(23):56-58.
[2] 谢佳莉 .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策略探讨[J]. 学周刊 ,2023,(3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