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初中物理微实验学生自主设计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漆巨伟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一初级中学校 重庆 409900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倡导通过科学探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传统实验教学多以教师演示或学生验证为主,学生主动设计能力薄弱,传统实验受制于器材复杂、时空限制等因素难以常态化开展。“生活化微实验”以其器材简易、操作便捷、贴近生活等优势,成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想载体。本研究聚焦学生自主设计环节,旨在提炼可推广的系统方法与实施路径。
一、生活化微实验的教育价值
生活化微实验是指利用日常生活物品(如筷子、塑料瓶、吸管等),设计耗时短、变量少、现象直观的简易实验。可以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如用“火柴导电性转变”实验(干火柴绝缘→湿火柴导电)突破导体与绝缘体界限的认知难点;通过设计“浮沉子”(塑料瓶 + 吸管制作)、“蜡烛跷跷板”(缝衣针 + 蜡烛)等实验,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显著提升;大多数学生因“纸锅烧水”“水瓶琴”等实验对物理产生持续兴趣,其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同步增强。学生通过抽真空“马德堡半球”拉动两队同学,直观感受大气压威力,抽象公式转化为“可触摸的奇迹”。
二、学生自主设计生活化微实验的核心方法
(一)情境驱动,聚焦生活现象
教师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情境(如“为什么吸管能吸饮料?”“自行车刹车时为何会发出声音?”),或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记录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厨房、交通、运动场景)。激发探究兴趣,明确实验设计的起点和目标源于真实世界。
(二)问题转化,明确探究目标
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生活现象或情境中的疑惑,提炼、转化为可探究的物理问题(如“吸饮料与大气压有何关系?”“摩擦生热与刹车声响有何关联?”),并进一步明确实验需探究的具体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训练科学思维的核心能力——提出问题与变量控制。
(三)器材生活化,创意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寻找实验室器材的生活替代品(如用矿泉水瓶代替烧杯、用吸管和橡皮泥制作简易连通器、用激光笔和玻璃砖观察折射)。利用身边常见物品组合创新(如用纸杯、棉线制作土电话研究声音传播;用气球、纸屑验证摩擦起电)。聚焦核心物理原理,设计结构极简的实验装置(如用硬币、水杯、纸片演示大气压存在)。突破器材限制,培养资源利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方案设计迭代与可行性评估
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形成初步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猜想、所需生活器材、简要步骤)。
在班级或小组内交流方案,重点评估:生活器材是否易得安全?操作步骤是否清晰可行?变量控制是否合理?能否有效验证猜想?根据反馈,对实验器材、步骤、控制条件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更利用培养严谨的实验设计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
(五)实践验证与反思改进
学生动手实施自己设计的微实验,记录过程、现象和数据(定性或定量)。引导学生分析结果是否支持猜想,反思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变量控制不严、现象不明显、操作困难),并提出改进设想。体验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和反思能力。
三、学生自主设计生活化初中物理微实验的实施途径
(一)课堂嵌入式设计
在新课导入或核心概念讲解后,设置“生活小挑战”,引导学生利用刚学知识,设计微型实验解释生活现象或验证规律。如学习“压强”后,设计实验比较宽书包带与窄书包带对手的不同压力效果(用硬纸板模拟带子,沙袋模拟书包)。
(二)课外项目式探究
布置开放性、周期稍长的生活化微实验设计任务作为课外项目。如“设计并制作一个利用浮沉原理的简易密度计(可选材料:吸管、橡皮泥、笔芯、小药瓶等)”。
(三)物理社团活动
在社团中提供更自由的平台,围绕特定主题(如“奇妙的声学”、“身边的力学”)开展系列生活化微实验的设计、制作、展示与竞赛活动。
(四)“发现生活物理”主题作业
定期布置观察作业,要求学生记录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并尝试设计一个简单可行的微实验方案进行初步探究,在课堂分享。
(五)微实验设计竞赛与展示平台
举办校级或班级“生活物理微实验设计大赛”。
四、实践案例与效果
案例 1(声音传播):学生受“土电话”启发,设计比较不同材料(棉线、尼龙线、铁丝)传声效果的实验,探究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案例2(光的色散):学生利用平面镜、水盆和水,阳光照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光的色散,彩虹的形成。
案例3(摩擦力):学生设计用弹簧测力计(或橡皮筋刻度)拉动装有不同物品(书本、毛刷、小车)的鞋盒在木板、毛巾、玻璃上滑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通过对本校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对比研究发现:实验班学生在实验设计能力(包含问题提出、变量控制、器材创新、方案可行性等维度)上的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物理有用”的认同感明显提升。学生提交的生活化微实验设计方案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创新性突出。
五、实践反思
(一)教师角色转变:教师需从“演示者”、“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协作者”和“资源提供者”,鼓励并信任学生的创造力。
(二)提供设计模板:对于初始设计能力较弱的学生,可提供设计模板(包含核心要素:问题、猜想、变量、器材、步骤)或半开放性的引导问题。
(三)注重过程评价:评价应侧重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创新性、探究过程的投入度及反思深度,而非仅关注实验结果是否“完美”。
(四)营造安全氛围:强调实验安全规范(尤其是使用替代生活器材时),鼓励大胆尝试,允许失败,将“失败”视为宝贵的反思和改进契机。
本研究系统提炼的“情境驱动问题转化器材生活化方案迭代实践反思”五步法,为初中生自主设计生活化物理微实验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方法论指导。通过课堂嵌入、课外项目、社团活动、主题作业、竞赛展示等多途径实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显著提升了其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创新设计、动手实践和反思批判的能力,深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廖伯琴. 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与实践探索[J]. 课程·教材·教法 , 2018, 38(10): 6167.
[3] 张宪魁.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0.
[4] 王较过, 孟蓓. 生活化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物理教师,2020, 41(03):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