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物理核心素养的“读思达”教学策略与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谢云中

重庆市两江中学校 401120

引言

读思达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强调学生主体认知过程的教学范式,其倡导的深度阅读、自主思考与有效表达的内在循环,与物理核心素养所强调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高度契合。研究如何将读思达教学模式有效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对于推动物理教学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当前物理教学偏离核心素养培育的突出问题

(一)知识传授碎片化,物理观念整体性建构不足

部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孤立知识点的讲解与训练,缺乏对物理概念与规律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度挖掘与系统整合。教学过程往往将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分解为若干零散考点,学生通过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来掌握碎片化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物理学的基本观念和思想方法,无法形成对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核心物理观念的深刻理解与融会贯通。

(二)科学探究过程形式化,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薄弱

在一些物理实验和探究教学活动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化倾向。教师预先设定好实验步骤、数据表格甚至结论,学生只需按部就班进行操作验证。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验证轻探索的教学,剥夺了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分析解释、交流评估等完整科学探究环节的机会。它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也使得科学探究能力的训练流于表面。

二、物理核心素养下读思达教学策略的实施路径

(一)创设真实情境引导深度阅读,奠定素养形成基础

课堂教学伊始围绕教学主题,精心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科技发展或自然现象密切相关的真实物理情境。以《电磁感应》教学为例,首先展示无线充电设备的工作场景视频,并提供包含技术原理介绍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材料,重点关注能量是如何跨越空间从充电底座传递到手机这一核心问题。学生需要从文本中识别出变化的磁场、闭合回路、感应电动势等关键概念,并尝试用已学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释现象。通过将抽象的物理定律与具体的科技产品相联系,学生不仅理解了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更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现代技术中的实际应用,为建立完整的电磁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设计阶梯式问题链驱动高阶思维,促进科学思维发展

在学生初步感知情境和文本信息后,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阶梯式问题链。在教《动量定理》时设计如下问题链:为什么跳远要落在沙坑里?引导学生定性分析缓冲的作用;追问如何定量比较不同材料缓冲效果的差异?促使学生思考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进而提出能否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缓冲过程?引导学生建立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最后挑战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模型?推动学生思考实验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这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从现象分析到模型建构,再到实验验证,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从定性判断到定量研究的思维进阶,有效培养了科学建模和推理能力。

(三)组织协作探究与实证分析,强化科学探究能力

针对核心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进行实际操作与数据收集。引导学生对获取的证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运用数学工具、图表等进行处理,评估证据的可靠性,发现规律并尝试得出结论。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实验原理,深入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论基础。各小组通过研讨伏安法、伏阻法和安阻法等不同方案的误差来源与修正方法,自主选择或优化测量方案。学生独立完成电路连接、数据采集记录后,运用图像法绘制 U-I 曲线,通过解析纵截距和斜率计算电动势与内阻,并进行误差分析。最后通过对比不同方案的实验结果,开展小组间讨论,分析数据差异性与方案可靠性,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搭建多元化表达交流平台,外化与升华思维成果

表达是读思达模式的最终输出环节,也是思维成果外化与升华的关键步骤。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各小组需选择特定议题,如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比较天体运动与地面物体运动的异同、分析人造卫星变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进行深入研究。小组内部首先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然后制作展示课件,准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观点。在课堂汇报时,要求不仅呈现结论,更要说明推演过程和应用的方法原理。其他小组可就汇报内容提出质疑,如:在推导过程中忽略了哪些次要因素?不同天体间的引力常数是否相同?汇报小组需即时回应这些质疑,用科学证据维护自己的观点。

(五)注重反思迁移与整合应用,实现素养内化与提升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非终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反思,总结所学的物理观念、思维方法及探究经验。在完成《牛顿运动定律单元》教学后设计一个综合性的迁移应用任务:分析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安全距离问题。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反应时间、路面摩擦系数、车辆负载、坡度等因素,建立安全距离的物理模型。首先引导学生反思所学过的运动学公式、牛顿第二定律及摩擦力公式,然后将这些知识整合应用到复杂情境中。学生需说明建模过程中做了哪些理想化处理,各物理量如何影响最终结果,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行车建议。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读思达教学模式为高中物理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清晰而有效的实践框架。通过深度阅读激活认知,通过高阶思维深化理解,通过科学表达外化提升,这一循环过程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素养形成有机统一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读思达模式在不同物理主题教学中的差异化应用,以及对其育人效果的科学评估,持续优化教学策略,推动高中物理教育高质量地迈向素养时代。

参考文献

[1] 舒铃 . 高中物理教学应用“读思达”教学法的实践分析 [J]. 试题与研究 ,2023,(05):31-33.

[2] 李萍杰 .“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高考 ,2021,(34):123-124.